跟拍旅拍,是很多人旅游打卡的選擇,也是不少博主博取點擊的利器。但是,類似做法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審視。就在不久前,“北京環球影城不讓年卡攝影師進入”的消息就引來熱議。商業旅拍,究竟該不該受到限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所見即所得。拍攝,首先解決的是距離問題。在一些直播中,跟隨鏡頭,去霍格沃茨城堡來一次身臨其境的魔法之旅;聽著解說,到未來水世界欣賞一場特技炸裂的視覺盛宴;伴著笑聲,在變形金剛基地來幾個霸天虎、擎天柱滿嘴“碎碎念”的段子……不少觀眾縱然遠在千里之外,也能借助主播或者攝影師的視角,“近距離”“云游”整個環球影城景區。免去了排隊之憂,還省去了花錢之虞,看“一樣的風景”,享受“一樣的快樂”,豈不美哉?
而對付費旅拍的消費者來說,也有足夠說服自己的理由。千里迢迢“來都來了”,一定要玩得盡興;不管是甜蜜,還是刺激,一定要留下回憶。尤其是,比起男(女)朋友的“靈魂自拍”“奪命亂拍”,請一名攝影師,不僅技術有保障,而且玩樂更自在。更遑論,從“美美噠”衣服,到“寶藏級”攻略,跟拍攝影師還能提供一條龍服務,讓整個旅程更順心。除了有點心疼額外的花銷,好像也確實沒毛病。
在跟拍旅拍的商業邏輯里,消費者體驗倍增,圍觀者湊個熱鬧,攝影師賺點外快,似乎每個人都有收獲,所有人都能共贏。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當商業旅拍開始泛濫,勢必會對其他游客的權益造成擠占。比如,一張美圖,需要的不僅僅是作美的天氣,更麻煩的是三番五次的打光、找角度、凹姿勢,這難免影響到其他人,尤其是那些高人氣、排長隊的點位。再如,一段空鏡,怎么才能恰到好處留白“一個人的背影”,只好暫時“手動”封路、“人肉”占位,不可避免會對游客造成干擾。正所謂“來的都是客”,跟拍旅拍“優先照顧”或者“特殊安排”的需求,確實可能有礙他人“觀瞻”。
如果說,對游客的困擾尚屬道德層面的討論,那么對版權的侵害就是法律范疇的議題了。對大型主題公園而言,最寶貴的資產不是天上飛、水里游的游樂設施,恰恰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產權。看似簡單的購買門票行為,本質上是面向不特定、非商業化的游客進行內容品牌授權的過程。跟拍旅拍則不然,它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再利用,嚴格來說需要進行二次授權。這一點和文創產品有相似之處。正因如此,無論是景區管理者,還是品牌運營方,對涉嫌侵害知識產權的做法“嚴陣以待”,對借主題樂園場景給人提供有償拍照的行為說“不”,也無可厚非。
圖片(圖片來源:新華網)
拍照打卡日益成為旅游中的必選項。從這個意義上說,拒絕跟拍旅拍未必意味著這個市場的萎縮與消失。出于游客拍照留念的旺盛需求,一些主題公園推出了自己的跟拍產品。當然,相關產品能否從品質、價格、選擇等方面獲得游客的肯定,仍有待時間驗證。
事實上,版權的保護和利用向來都是一道難題,以有限文旅資源解決“眾口難調”也并不容易。如何區別游客正常的拍照錄像需要和商業的攝影直播用途?怎樣在保護大多數人權益的前提下盡可能提升個性化體驗?或許,在“禁”與“放”的兩難選擇中仍然存在更優解。尋找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式,莫讓保護知識產權與滿足顧客需求成為非此即彼的選擇,這是事關服務質量的必答題,也是提升游園體驗的加分項。
這正是:
拍個照,打個卡。
旅個游,守個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