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因姓氏太罕見全村集體改姓‘鴨’”的消息受到不少關注。可能很多人在看到這條新聞前,并不認識這個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下半部分是“甲”的“nià”字。這個姓氏來自云南麗江永勝縣大山深處的村落,全村近700人都是傈僳族人,家族以鳥為圖騰,數百年來一直使用“nià”姓,靠書寫來傳承。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電腦系統無法輸入和顯示該字,村民開戶、出行、申請入學等面臨諸多不便,無奈只能改姓“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生僻姓氏那些事。
圖源:封面新聞
因生僻姓氏造成困擾的,不只是“nià”姓人。據報道,山東菏澤高莊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陜”),由于電腦輸入法打不出,有村民無奈之下只能改姓“冼”或“顯”。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過 6000 萬人名中包含生僻字,這些字無法在數字設備中順暢輸入和顯示,在公共生活中遭遇不少麻煩。盡管改姓之后,日常生活的確方便很多,但這個過程本身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妥協”。更值得關注的是,原本特別又包含寓意的姓氏,在一次次更改中極有可能慢慢消失。
歷史地看,中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每個姓氏背后,都有特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有趙、錢、孫、李這樣的單姓,也有皇甫、令狐、南宮這樣的復姓;有取材自先秦國名的齊、魯、晉,也有來自職業之稱的巫、陶、屠……姓氏形式豐富,源遠流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姓氏不僅是稱謂,也代表著血脈相連和親情傳承,回應著“我是誰”“從哪來”的追問,是每個人尋根溯源、不忘來路的重要依據。尤其是一些生僻姓氏,往往蘊藏著特殊含義或者記錄了特殊歷史。如果因為電腦系統難以識別,讓一個個生僻姓氏流落、凋零,不免令人惋惜。
“為什么不是更新系統而是讓人家改姓?”相關新聞下,一則網友的留言引發了熱議。支持方覺得科技需要以人為本,理應讓系統滿足公眾的需求,而不是倒逼著人們改掉那些有悠久歷史的姓氏;反對方則表示,重新錄入非常繁瑣,短時間也很難保證各種系統都及時更新,極有可能存在不同系統“打架”的情況。客觀來說,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包括姓氏在內的生僻字、冷僻字不少,難免在字體庫里有所遺漏。從發現、提交,到編碼、應用,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生僻字數字化鏈路上多方一起行動。盡管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得到了起碼的共識,那就是姓氏不應成為負擔,信息化不應成為麻煩。正視也許為數不多但是真實存在的需求,讓生僻姓氏走進數字世界,是社會溫情的體現,也是技術進步的意義。
生僻字數字化過程示意圖 圖源:封面新聞
事實上,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近些年也在不斷努力,希望在系統集成和人文關懷中尋找到最優解。2022年7月發布的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標準,新增了1.7萬余個生僻字,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生僻用字,將于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前些日子,由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指導和推薦的生僻字征集小程序正式上線,通過考證、審查、賦碼等一系列專業審核的生僻字,將被收錄國標字庫。每每通過專業且合理的流程納入一個生僻字,就是在釋放一重暖意,不僅能免去很多“查無此姓”的麻煩,也讓擁有生僻姓氏的人更有歸屬感及認同感。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公眾參與、拓寬反映渠道,并督促各級各類系統及時更新字庫。
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足見姓名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而今,齊心協力“打撈”那些處在消失邊緣的生僻姓氏,做好稀有姓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這也是時代發展進步的一部分。
這正是:
趙錢孫李打頭陣,
奭(shì)爨(cuàn)麴(qū)厙(shè)莫失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