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理想主義者的陳開枝,人生的高光時刻就這樣凝聚在深圳、百色兩個坐標上,恰好踐行了鄧小平當年“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叮囑。
|作者:隋坤
2022年1月6日,廣州氣溫還是20多攝氏度。踩著斑駁的樹影,《環球人物》記者跨入一扇不起眼的鐵門,走上了一棟紅磚老樓的二層。10分鐘后,年將82歲的陳開枝風風火火地出現在記者面前,伸手一握,手勁大得根本不像耄耋之年的老者。
陳開枝曾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廣州市政協主席。他更被世人所熟知的頭銜,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時的“首席接待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南方談話,其中在廣東停留11天,由陳開枝全程陪同。
再過25年,他的名字出現在全國媒體上時,頭銜已經變成“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既是南方談話的親歷者,又是從先富到共富的踐行者。
“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
“1992年元旦的清晨5點,廣東省委接到一份來自中共中央辦公廳的絕密電報,說鄧小平要到南方‘休息’。時任廣東省委書記謝非給我打了電話,告訴我‘大家盼望已久的那位老人就要來了,請盡快做好準備’。”
掛了電話,陳開枝預感有大事要發生。
那幾年,批評改革開放的聲浪迭起,甚至有人說“廣東在搞資本主義”。陳開枝形容自己那段時間過得“憋屈”:“廣東人出差到了外地也會被人提防。”
上世紀90年代初,陳開枝看著城市里的高樓拔地而起,內心的吶喊是:“不要管那些怪話,要讓百姓富起來!”他景仰鄧小平,認為鄧小平是“能將船頭調正的船長”,也猜到了鄧小平此行目的絕不僅是“休息”。既然時代的巨浪將他推到了鄧小平的身邊,為了能讓鄧小平在廣東“多看看,多談談”,最終和省領導敲定了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廣州—返回上海的行程。
1992年1月19日上午9點,鄧小平抵達深圳。“鄧小平抵達深圳的第一天上午,按原計劃應該休息,結果進屋沒一會兒,就走出來說:‘到了深圳,坐不住啊!你快點叫車,讓我出去看看吧’。”
時隔30年,陳開枝依舊記得鄧小平看到繁榮的拱北海關時欣慰的笑容;談及改革開放時,說“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堅決。此后的幾天時間里,鄧小平在視察沿途各個城市時發表了系列講話,后來人們將這些講話稱為南方談話。
站在今天回顧,陳開枝印象深刻的細節,自然包括鄧小平幾次提到共同富裕。
1月21日,在驅車回賓館的路上,深圳市原市委書記李灝等陪同人員向鄧小平匯報了深圳支援相對落后地區的情況。李灝提到,深圳1990年成立了合作發展基金,每年按固定比例從財政收入中劃出一部分投入,基金主要為貧困地區開發“造血”型項目,已取得較好成效。
鄧小平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
這不是鄧小平第一次談共同富裕。1985年3月,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1985年9月,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表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之一”;1990年12月,他又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了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
1992年1月22日上午,鄧小平到深圳仙湖植物園參觀,并親手種下一棵高山榕。參觀時,他見到一棵奇特的樹,植物園的負責人告訴他,廣東人叫這種樹為“發財樹”。“鄧小平說:‘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我心想這不就是讓大家共同富裕嗎?”陳開枝說。
·1992年1月22日,鄧小平為剛栽下的高山榕澆水。二排右一為陳開枝。
1月23日,鄧小平乘船離開深圳,前往珠海。在上船的踏板上走了幾步,他突然轉過身,將右手抬到胸前,揮了一下,對前來送行的李灝連喊了三聲同樣的話:“希望你們搞得快一點!希望你們搞得快一點!希望你們搞得快一點!”
“一路火花帶閃電”去百色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披露后,社會各界堅定了信心,改革開放的旌旗再次被春風吹得獵獵作響。而他對共同富裕的論述,深深打動了陳開枝。
陳開枝來自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走上領導崗位后,他有個樸素的目標——帶鄉親們致富。他的幸運在于,他恰好長在廣東,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他遇到了先行先試、先走一步的時代機遇,成為帶動廣東先富起來的領導干部之一。
在南方談話過去4年后,1996年9月23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決心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施“東西部經濟扶貧協作”。在此背景下,貧困的廣西百色地區成為廣州的幫扶對象。2個月后,陳開枝被選為幫扶項目的負責人之一。
11月28日,陳開枝跟隨廣東考察團第一次踏足百色。在去那之前,陳開枝對百色的印象是鄧小平年輕時發動起義的地方;去了之后,百色的貧困程度遠遠超出了陳開枝的認知范圍。
他對《環球人物》記者動情地說:“你知道嗎,當時那里的人都沒有時空觀念,人們沒有‘一里路’的概念,空間感全靠喊來建立。當地人的計量單位是‘一喊路’,喊一句對方能聽到的距離。有時當地人說‘不遠,兩喊路就到’的地方,我要爬一個半小時的山路。”
陳開枝在百色目睹了什么叫絕對貧困。新春佳節,貧困戶住的茅草屋四面透風,一家人縮成一團蹲在火塘邊,一個9歲和一個13歲的小孩衣不蔽體,凍得嘴唇發紫。旁邊鍋里的飯都是餿的。
陳開枝問男主人“一年收入多少”,男主人撓撓頭,表示“沒有‘收入’這個概念,如果連生一個雞蛋都算上的話,大概一兩百元”。這時,當地干部也開口說:“這家人窮,孩子們都要輪流讀書,今年老大讀,明年老二讀。你看到的兩個孩子其實都病了,但沒錢治。”
聽到這話,在場的許多人潸然淚下,陳開枝哽咽著說:“別輪流讀書了,讓他們都去讀,我資助。”
從此,扶貧的重擔落到陳開枝的肩上,百色成為他人生中的重要站點,直到現在,已經80多歲了,他也要抽時間常去百色走走。
有一次,他因勞累突然昏倒在山路上,被同行的人搶救了半天才蘇醒過來。當地干部嚇得臉色鐵青,陳開枝卻像個沒事人:“百色不脫貧,馬克思是不會同意我去見他的。”他撿起樹杈當拐棍,踩著亂石繼續往前走。
·2002年,陳開枝在百色走訪。
1998年,陳開枝調任廣州市政協主席,去百色更勤了。他利用政協平臺發動海內外熱心人士捐款5億多元,新建改建246所學校,扶助八萬多貧困學生。2020年百色已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也在當年底的新年賀詞里宣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2005年,陳開枝退休,領導干部的生涯畫上了句號,扶貧事業的腳步卻未停下。目前,陳開枝的身份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以及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他與百色的故事也一直未曾中斷。
·2020年,陳開枝看望百色當地學校的各族學生。
1998年,陳開枝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扶貧狀元”;2004年,國務院授予他“東西部扶貧協作先進個人”稱號;2017年,他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是什么支持著他把半生投入百色的脫貧攻堅事業?陳開枝對記者說:“當初入黨時,曾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扶貧事業是共同富裕事業的基礎部分,也算共產主義事業,必須為之奮斗終身。”
自稱理想主義者的陳開枝,人生的高光時刻就這樣凝聚在深圳、百色兩個坐標上,恰好踐行了鄧小平當年“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叮囑。
生命不息,扶貧不止
在陳開枝身邊,不僅圍繞著一批脫貧致富的鄉親,還有一批對“從先富到共富”懷有使命感的扶貧人士。在他們心目中,陳開枝是“精神上的領導”。國務院扶貧辦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主任潘健章就是陳開枝的“粉絲”之一。
1995年,20多歲的佛山青年潘健章開始創業,正是得益于南方談話的春風。2010年,潘健章到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研究生,認識了一名來自福建的同學。這名同學在甘肅某村里進行“一對一幫扶脫貧致富”工作,方式是開辦培訓班,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當地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創業,成為致富帶頭人。
潘健章想到,自己的家鄉是全國著名的漁業養殖基地,自己手中的產業也屬這條產業鏈。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落后地區,將養殖技術教給他們,然后將他們納入自己產業鏈的一環,會不會讓貧困地區走上致富道路?2015年9月,經國務院扶貧辦批準,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河清社區成立。2016年1月,培訓班正式開班。
2018年,潘健章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他在作事跡報告的途中認識了陳開枝,并立馬邀請陳開枝來自己的培訓班出任導師。陳開枝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陳開枝的出現,讓培訓班的學員信服了。如今,這個培訓班已經走出多位當地的養殖大戶,他們不僅讓自己致富,還為當地創造了收入可觀的就業崗位,實實在在地帶動了落后地區的經濟活力。
·2020年,陳開枝在貴州宣講脫貧攻堅。
2021年11月,陳開枝和潘健章一行人來到了百色市田林高中,調研教育扶貧問題。那天是陳開枝牽頭捐助的“文秀班”開班儀式。
1989年,黃文秀出生在百色,在陳開枝的扶貧引資助學下,成績優異的黃文秀最終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碩士,并在畢業后回到家鄉,接棒投身脫貧攻堅事業,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7日凌晨,在從百色返回村里的途中,黃文秀不幸遭遇山洪殉職,年僅30歲。陳開枝聞訊,心中悲痛不已。
2020年,百色市委市政府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文秀班”。至今,陳開枝已竭盡全力籌款4100多萬元,舉辦92個文秀班,扶持4600多名貧困生,凝結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和一位年輕共產黨員對脫貧攻堅事業的滿腔深情。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的第一站選在深圳。在深圳蓮花山,習近平接見陳開枝,并對他說:“聽說您現在搞的扶貧工作也卓有成效。”陳開枝還記得一個細節:“習總書記講話時,將中央領導同志安排在第二排,將我們這些經歷過南方談話的老干部安排在第一排。”在陳開枝眼中,這不僅是對老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對改革開放事業和共同富裕理想的傳承。
記者臨別前,陳開枝聊起了扶貧精神:“為國家的扶貧事業做貢獻,不是以追求名利為出發點,而是以老百姓的需求為出發點,生命不息,扶貧就不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