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也被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日,環球人物網記者走近“成都工匠”姚謝川,看他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練就一身“真本領”。
“有困難,找陜哥”。在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城東供電中心,有一位善于處理棘手故障和難題的“陜哥”,他原名姚謝川,山西運城人,來四川已有四十年,如今口音中仍帶著濃郁的“家鄉味”。
姚謝川說:“我從事電力工作四十年,一開始做的是‘天上’的活,接著是‘地面’的活,現在主要管的是‘地下’。”從基層電力檢修班組學徒干起,如今姚謝川已是城東供電中心的“臺柱子”,2020年,他榮獲“成都工匠”稱號。

姚謝川
戰“天上”,咬牙爬上電線桿
1981年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剛去單位報到,17歲的姚謝川就被班主帶去龍泉山巡線,20多個工友擠在一輛東風卡車的貨斗中。“龍泉山上很冷,風把搭在車頭的帆布篷掀起來,身上都凍僵了。”到了巡線地,姚謝川手指凍得發麻,但還是咬著牙爬上電線桿,“如果不是身上綁著安全繩,我沒準就會掉下來。”
上世紀80年代,成都電網遠不及如今的星羅密布,城區供電量不及現在的二十分之一。可姚謝川所在的搶修班,工作也并不輕松,他們負責包括城區、龍泉、新都等整個大成都范圍的電線維修工作,加班加點是常事。“有時報修電話剛放下來又響起了,一天下來話筒都會發燙。”
爬電線桿搶修,光靠體力可不行,姚謝川是個善于思考的人,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常見技術問題,想了不少辦法,自己來改進工具,極大提高了拆卸、組裝、更換配件的效率。
作為見證成都電網建設迅猛發展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姚謝川說:“以前成都天空中到處密布著架空電線,我剛工作時,誰家門口有這些電線,是地處繁華地段的象征。而現在,電線下地改造后,在成都市區內基本看不到空中的電線網了,地下采用的入地電纜設備也更加先進。”時代的進步,城市環境的轉變,暗合了姚謝川工作內容的改變。從線路工區檢修工,到配網中心操作班班長,再到現在城東供電中心配電運檢一班副班長,姚謝川經歷過的電力檢修工作可謂是“上天入地”。
查“地下”,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姚謝川轉崗“入地檢修”,有種“重擔當前、舍我其誰”的精神。“當時單位缺乏電纜故障查找人員,領導找到我,我是老員工,不好推辭的,同時也想挑戰一下。”姚謝川的“底氣”,來自他對新技術濃厚的興趣以及鉆研精神。他感嘆現在的時代真好,只要懂得上網,就能學到天南地北的知識,體會學無止境的快樂。在決定轉當“電纜醫生”后,姚謝川通過積極自學、與廠家交流溝通、總結實際故障查找經驗,短短一年就成為城東電纜故障查找領軍專家。

故障車旁的姚謝川
電纜故障的性質,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接地故障、短路故障、斷線故障、閃絡性故障、混合型故障。據姚謝川介紹,電纜埋在地下,要將“病纜”找出來很不容易,由于儀表精密度以及電纜敷設路徑的影響,往往測距只能判斷出故障點的可能位置,找到可能地段后還需要其他檢測手段精確定位故障點的位置,這就是故障定位。常見的測距方法有電橋法、低壓脈沖法、閃絡法等,定位方法有聲法及音頻電流感應法。
姚謝川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他憑借細致的“目視、耳聽、頭腦分析”,整理出一套電纜故障“分段定位法”,不僅可以快速、準確地進行故障判斷和定位,還能有效縮短電纜故障的查找時間,從而及時處理故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供電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姚謝川在工作現場
城東供電中心的新員工熊濤濤,曾在一次會上,分享了她在配電運檢班的小故事:“當時下著大雨,由我第一次獨立對線路依次進行分段升壓排除故障,到晚上11點了還一直沒找到故障點。當時正年休的姚謝川師傅聞訊,迅速打車趕來現場,經他指導,才發現是升壓旋轉按鈕里面滑絲了。”
在熊濤濤等新員工眼里,姚謝川是有“火眼金睛”的,他像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看穿“皮相”直抵“病灶”,能以最快速度發現問題癥結之所在。
(本文圖片由姚謝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