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認為,面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任務,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教育的融合大有作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則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改革發展任務。面對這樣的大局,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教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融合,將為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什么?
身為中科大博士和高級工程師的他,是業內知名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的獲得者,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但他現在更關注的是,技術的進步如何更好地推動人的進步,如何讓教育變得更美好。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意味著教育將是“伴隨每個人一生、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吳曉如說,這樣的大趨勢、大格局,讓長久深耕于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科大訊飛看到了機遇。日前他表示,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讓孩子告別“刷題”苦海,學得更有效率,也讓教育公平獲得了科技支撐。
深度改善民生
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廣闊,這已是人們的共識。這種前景,在于將人工智能與保障、改善民生的結合,從“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以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與方式。具體到教育上,吳曉如從“三個維度”看待教育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意義。
第一個維度是國際大趨勢。2019年5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那次會議,目的就是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深化,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從國際大趨勢看,大家都把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變革、提升教育效率作為非常重要的技術變量。”吳曉如說。
第二個維度是“雙減”大背景。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及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這是提升群眾教育滿意度的關鍵,也是基礎教育生態重構的關鍵。而要真正減少學生作業負擔,就要減少無效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吳曉如說,“在這個層面上說,就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更精準化、個性化的教學。”在這件事上,中國比歐美發達國家更緊迫,因為發達國家的師生比例較小,而中國一個老師面對的孩子更多,給每個孩子提供更精準化、個性化學習內容和方案的難度更大。“這就更需要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幫助老師去了解每個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
第三個維度是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離不開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吳曉如深有感慨地表示,近年來黨和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教育經費投入優先向農村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貧困地區傾斜。“我們到一些偏遠地區考察時看到,很多地方教育基礎條件已經相當不錯,國家投資興建建設操場、校舍,但人才還跟不上。”
而這正是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比如,農村學生跳遠,可能沒有合格的體育老師去幫助他,指出他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操場上部署一個攝像頭,孩子們練習三級跳遠后,智慧體育設備可以給出報告,指出他的步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通過圖像模式識別發現的。這樣的產品我們已經推出第二代了。”運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可以提升教育的均衡性,讓學生普遍享受優質資源,把“因材施教”普惠化。
精準減負,因材施教
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這是“因材施教”的目標。而“教育+人工智能”,則讓“因材施教”有了科學支撐。
首先是精準減負。“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得到學生、家長的擁護。以往的教培已形成“劇場效應”,“你家孩子超前學習一個小時,我家孩子就要超前學習兩個小時,大家都被拖入到這種‘競爭’中”。這種局面已經改變。但孩子們仍有家庭輔導的需求,而家長在這方面的能力參差不齊。“有很多家長還是拿一些教輔材料給孩子,還是讓孩子‘刷’更多的題,這形成了家庭教育的新問題。家庭需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幫助,而不是進行‘地毯轟炸式的學習’。”吳曉如說。
“有一次,我和一位大學校長聊天,他說起他們做過研究,發現高三學生的創新力反不如高二學生,他認為問題在于高三階段更多的學生在‘刷題’,這對創新力是有影響的。其實,作業和練習是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并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但如果變成‘刷題’,情況就會起變化。我們要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效能。”
而要給學生“精準減負”,工具之一就是科大訊飛AI學習機。它通過對學生的評價、診斷,給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合適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說,以精準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家庭學習輔導。吳曉如說:“這與‘雙減’政策吻合,也能解決家長輔導孩子過程中的困難。”
·科大訊飛AI學習機系列產品。
人工智能為教育賦能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智”在哪里,為何能為教育賦能?
第一是“智”在融合,將教育理念融入科技動力。在訊飛內部,做教育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團隊,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融合性團隊。以往,這個團隊更多的是工程技術人員,如今則有大量教育專家加入。北師大、華師大等國內一流的師范大學,也與訊飛有深入的合作。“單純的技術解決不了教學問題。人工智能、相關的數字化技術以及教學的內容、方法,都要做深度的融合。”
第二是“智”在分析。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一大優勢是顯著地提升家長對子女的學情分析能力。很多時候,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并不了解。讓他說說自己家的孩子學習怎么樣,他只能說個分數,深層次的東西就說不了。而這恰恰是AI學習機可以“幫忙”的地方。吳曉如介紹:“從最表層來說,人工智能學習機可以展示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再深一個層面,則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學習時是否拖沓,是不是偏科,知識點不會到底是因為馬虎,還是上課時對基礎內容沒掌握?這些情況,隨著學習機使用時間越來越長,數據量越來越大,家長可以深入了解。這就像幫家長給孩子畫個像,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幫孩子提高。”
中考、高考以后,吳曉如收到很多家長的反饋,有的感謝學習機幫助孩子提高了成績,有的還分享了怎么使用學習機的經驗。“有家長告訴我,自己原先幫孩子把做錯的題目進行整理,形成錯題本,覺得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沒想到學習機能對孩子的差錯做出更好的分析。也有老師在交流中說,有些學生在學習機上所學的內容,比一般的教輔材料更深入。”
·科大訊飛AI學習機通過“AI診斷”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薄弱點,實現個性化精準學習。
給每個學生畫學習圖譜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背后,是數據科學的力量。
吳曉如說,人工智能是一種數據驅動的智能,要通過數據和相關技術方法的整合,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而第一步就是形成數據。“舉個例子,一個孩子每天做很多口語練習,或在作業本上留了大量文字,這些都是非結構化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把它變成結構化的信息。這在當前的技術處理上已經非常實用,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是有了這些數據后,如何進一步提供服務。“首先,這在語言學習上的應用潛力是巨大的。語言學習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非常關鍵,不僅僅是在考試中,而且學生的溝通、表達、寫作能力對其一生都非常重要。語言學習尤其是口語的交互能力培養,需要一對一的訓練,需要一個仿真的環境。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構建一種更好的語言學習仿真環境,使大家的表達、溝通能力在技術支持下有更好的提升?訊飛建有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人工智能和語言學習的技術研發與應用。”
這些應用走出了國門,也走進了考場。“科大訊飛建設和運營的全球中文學習平臺2019年上線,利用其語言評測引擎、聲韻調糾錯等技術,讓全球中文學習更加智能。在英語教學方面,我們和雅思也有深度的合作。而在國內的英語標準化考試中,多個省市的聽力、口語、作文等都已深度用到我們的技術。”
第三個層面則是利用過程化學習中所形成的數據,為學生進行建模,給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圖譜,了解學生學習的問題在哪。這就要用到知識圖譜的構建和分析建模技術。這一技術還在不斷發展,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可以用在教學中。“比如,一個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比較差,他的父母如果不是非常專業,或者老師對他的關注度不夠,就很難發現這一點。”如今有了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知識圖譜技術的不斷進步,就有可能對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問題進行挖掘。吳曉如對這方面的應用潛力頗為樂觀:“目前,人工智能感知技術已完全夠用,在語言交互上應用得也非常好,而在知識圖譜方面,一部分技術已開始應用。當然,目前的技術還沒到‘包打天下’的程度,還需要和不同的學習場景做不斷的融合。”
·區域化知識圖譜。
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
毋庸諱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是一個全球熱點。而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的融合,則是這場競爭中的一個著力點。
“基礎教育監測國家每年都在做,訊飛是其中唯一的技術協同單位。我們幫助北師大這樣的機構,把他們評測的模型用技術去實現,使這些模型可以低成本、大幅度的去實施。”吳曉如說,科大訊飛早在2018年就開始與北師大合作舉辦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數據峰會,推動教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為什么重要?吳曉如說,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數據驅動的,如果不能有效獲取教育中的各種數據,就不能建立為教育服務的模型,很難為學生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對精準教育的實現也非常重要。“傳統的教育可能存在‘一人有病、全班吃藥’的情況,老師在教學中一對多布置的作業,學生都做一樣的作業。如今,通過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和中間效果的評價,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以教學評價為例。“以往可能是一個老師對一個班級的關注,很難非常深入地去關注每個學生。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則可以變成老師的全方位助手,讓老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通過數據的反饋,老師可以更好地了解班里的每個學生,校長可以了解每個老師的教學情況,教學主管機構可以了解每個學校的情況,進行很好的評價。”
讓年輕一代愛上數字化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的方方面面,對教育的改變也同樣深入。
未來教育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無時不在的教育”,通過互聯網和數字化,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第二是“適合每個人的教育”,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
吳曉如說,教育中有幾件重要的事,第一是教育管理,第二是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第三是更好地了解學生、班級、學校,也就是評價,第四是學生在學習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這四個部分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教育管理為例解釋,目前學校校長對全校教學情況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以經驗為主判斷的程度,不能隨時拿出詳細、深入的數據報告來。“在教育管理中需要用數據說話,因為你要了解每個孩子,才能因材施教。這就需要大量數據。”這是人工智能可以幫忙的。
再比如,未來的老師怎樣教學,特別是在虛擬空間怎么教學?通過網絡跨越物理空間,把優質的內容傳輸給更多的學生,這當然很重要,但這還不夠。“以前大家有一個誤解,覺得只要老師做個直播課或錄播課,把視頻發給學生,學生就能很好地學習,其實不是這樣。我們做過調研,多數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只有5到10分鐘。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老師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互動,學生就可能走神,甚至學習難以為繼。這就需要更精準地把精彩的講解和對學生的關注結合起來。”而人工智能可以非常有效地促進互動,讓老師講解得更精彩,更好地調用教學課件,有效地與學生互動,實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形成一個“更有效的、跨時空的優質教學供給”。
這一切,最終的目標是更好地提升中國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以語音和語言技術為入口的中國人工智能國家隊,科大訊飛正努力做到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在當前國際背景下,語音技術、交互技術成為所有未來智能終端出口必備的技術?;诙嗄晟罡拼笥嶏w構建了AI研發底座平臺,打通數據回流、人機協作、能力交互等關鍵技術,已經正式推出60個語種5大類能力。大量領先技術都在AI學習機等教育領域的應用中有所體現。讓學生們接觸這種硬核科技實力,同樣是教育的一部分。吳曉如說:“未來的一代不僅是互聯網原住民,也是數字化原住民,他們需要掌握數字化技術。當我們把這些技術與日常學習結合起來,讓他們盡早接觸這些技術時,他們就可能因為喜歡數字化而去深入學習這些技術。”說到底,教育關系全社會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將為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