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國網友
在她的視頻下方留言感嘆:
“這是哪一門中國功夫?”
相信不少武俠迷都見過這樣的場景↓↓
·武俠小說中輕功水上漂的場景。
如今,“絕世輕功水上漂”竟然出現在生活中了!
碧波蕩漾,一根長竹之上,一位“95后”姑娘或穿著潔白的芭蕾舞服翩翩起舞↓↓
或頭挽發髻、身披漢服揮舞雙袖↓↓
她身姿輕盈,宛如畫中人。
這些視頻“火”到國外后,不少外國網友在視頻下方留言感嘆:“這是哪一門中國功夫?”“像是下凡的仙女!”
·外國網友的評價截圖。
答案來了:
這門絕技叫獨竹漂,而視頻中的姑娘就是獨竹漂非遺傳承人楊柳。
“可以去拍武俠劇了!”
兩年前,楊柳開始嘗試用短視頻展現獨竹漂。
最初,她發布了幾條介紹獨竹漂的視頻,沒有引發太多關注。直到2021年,她發布了一條表演視頻。
在河南省寶泉旅游度假區,楊柳身穿大紅色的新式漢服,手持竹竿,劃入碧水中心,緩緩張開雙臂,輕盈地向后踢腿。
微雨朦朧,撐傘的游客紛紛掏出手機記錄下這“神仙”般的一幕。
視頻上傳后,不僅收獲了125萬的點贊,更有不少網友感嘆道:“站上去好穩,都不會抖!”
網友的積極評價鼓勵著楊柳。不論冬夏,她始終堅持拍攝視頻。
一年冬天,楊柳在河南開封一個景區演出。當時天寒地凍,飄著大雪,湖面都結了冰。“工作人員用石頭把冰面砸開,我才下去表演的。”
現場人山人海,讓她深受感動的是,當表演結束上岸后,觀眾自動為她讓開一條道路,讓她趕緊去換衣服。
因為優美的畫面和高難度的表演,楊柳吸了100多萬“粉”,她擔心年輕人一時好奇,會盲目效仿,于是經常在視頻下方備注:請勿模仿。
有博主將她的視頻傳到國外網站上,收獲了很高的點贊量。
日本的一檔綜藝節目也播放了她的視頻,主持人感嘆:“這真的是物理層面能做到的事情嗎?這厲害過頭了吧!
事實上,楊柳能把短視頻做得風生水起,最初離不開朋友的建議。
一次,她與朋友聊天,朋友鼓勵她嘗試發布短視頻。沒想到這么一試,讓獨竹漂越來越受到關注。
“苦吃著吃著就甜了”
楊柳出生于貴州省遵義市,從小就了解獨竹漂的歷史。
當時,朝廷派采木官到赤水、習水一帶采辦楠木。“往回運楠木時,山路崎嶇,過程特別艱辛,所以人們就通過水運的形式,把木頭扎成木筏來運輸。”
在運輸途中,人們逐漸習慣站在其中一根木頭上撐竿。有時遇到木筏散開,人不會失重落水,還可以踩著這根木頭追回被沖走的木頭,慢慢地就掌握了獨木漂這一技巧。
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楊柳5歲時就開始學習游泳。因為奶奶是遵義市獨竹漂協會會員,耳濡目染下,她漸漸對這項運動產生了好奇。
一天,她和奶奶像往常一樣,來到城中河鍛煉。奶奶把竹竿劃到她身邊,讓她嘗試從水里爬到竹子上。
“竹子打濕了之后比較滑,也會滾動,爬上去是很困難的。” 奶奶在水中扶著竹竿,楊柳手腳并用,最終勉強爬了上去。
雖然會游泳,但從竹竿上掉入水中時,她的內心十分恐懼。“游泳時都是從臺階上慢慢走入水中,但是在竹竿上的話,只要站不穩,就會馬上掉進水里。”
那時,楊柳才意識到,原來獨竹漂看起來很輕松,做起來這么難!
在奶奶的鼓勵下,楊柳開始練習獨竹漂的基礎技能——在竹竿上保持平衡。
“劃的時候需要兩根竹子。腳踩的竹子最小處直徑約12厘米,最大直徑17厘米左右,截取9米左右的長度。手持的竹子直徑約3厘米,長7米左右。”
彼時,楊柳身材瘦小,壓不住竹子,想在水中保持平衡十分困難,為此吃了不少苦。
為了能掌握平衡,她一次次爬上竹竿,再一次次落水,通過無數次的訓練,逐漸熟悉基本技巧。
因為掉落的時候經常會碰到竹竿,她的腿上時不時淤青,家里備了不少跌打損傷藥。
·楊柳的微博截圖。
“奶奶平時比較嚴厲。”為了讓楊柳學會在竹竿上做動作,奶奶在家里搭起了一根竹竿,輔助她練習。除了站立做動作外,她要在竹竿上劈腿,或是練習轉身、后踢腿。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小孩子不要怕吃苦,苦吃著吃著就甜了’。”楊柳回憶道。
在奶奶的陪伴下,楊柳日復一日地練習,慢慢地從堅持30秒,到1分鐘,再到10分鐘。
到了10歲那年,楊柳已經能熟練地在水中駕馭竹子,并做一些簡單的動作。
“當我第一次穩穩地站在上面,又成功劃了一段距離時,那種感覺很奇妙。”辛苦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楊柳漸漸體會到獨竹漂的樂趣。
“傳統文化也能很好看”
楊柳從小對舞蹈充滿興趣,報課外班學習了多年,掌握了民族舞、古典舞等。
“因為我從小身材嬌小,和舞蹈班上的同學相比,先天條件的差距比較大。”
每次集體演出時,楊柳都無法上臺,只能在一旁放音樂,內心非常失落。每當這時,奶奶都會安慰鼓勵她,希望她堅持下去。
2009年,12歲的楊柳獲得了一個在游樂園表演獨竹漂的機會。
·早期,楊柳在貴州遵義表演獨竹漂。
因為表現出色,她贏得了現場觀眾的歡呼和掌聲,重拾自信,“那個時候,我覺得獨竹漂就是我的舞臺”。
奶奶深知楊柳對舞蹈的熱愛,提議將跳舞與獨竹漂結合起來:“放開膽子試試,能不能把舞蹈基本功用到獨竹漂上?”
楊柳立即意識到,傳統獨竹漂可能會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舞蹈的融入恰好能夠為其注入新鮮感,于是開始嘗試加入舞蹈動作,比如一字馬、后踢腿等。
“邊跳舞邊在竹子上保持平衡需要不斷地練習伸腿、前進、扭腰、一字馬等動作,每個動作至少要練習300遍。”
楊柳的技巧就是不停地練習,不斷適應,直到做得完美。
在完全熟練后,她開始展示融合了舞蹈的獨竹漂。
“那個時候,河邊經過的人看到了,覺得比較獨特,大家以前沒看見過,我的動作也比較標準,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她開始進一步嘗試更高難度的動作——在竹竿上跳芭蕾。跳芭蕾必須穿芭蕾舞的足尖鞋。
“鞋子是用石膏做的,遇水就會融化。”她絞盡腦汁思考解決方法,決定在鞋上纏上塑料膠帶,以此來減少進水。
起初,楊柳的表演被人質疑舞蹈動作不標準、不專業。她從不反駁,更加刻苦地練習每一個動作,落水和磕碰成為家常便飯。
“獨竹漂有幾千年的歷史。我自己會去想象,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他們過河的時候是什么樣子。雖然以前的衣服沒有現在這么華麗,但是我想嘗試還原當時的樣貌。”
楊柳開始嘗試穿著古裝在竹子上跳舞。
奶奶作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幾乎看了她的每一場表演。
“奶奶以前經常在水里,雙腿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走路比較困難,前幾年做了手術之后就沒辦法下床了,只能通過手機或電腦觀看我的表演。”
作為非遺傳承人,楊柳希望未來有更多突破和創新。
“我想在自己的作品里多下一些功夫。中國還有很多非遺文化,比如戲曲等,都可以與獨竹漂融會貫通,讓更多人知道,原來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也能這么有趣、好看和神奇。”(王喆寧)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