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學子面前,挖地這事還是我熟一點吧?”
“歡迎報考云南農業大學,我們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
丁習功,云南農大中草藥專業2021級學生。他戴著眼鏡,方形臉,皮膚黝黑,說著一口方言味十足的普通話。話音剛落,他身后的耕地就傳來轟隆隆的拖拉機聲響。
“打臉”來得猝不及防。他趕緊轉身喊了句,“那邊開拖拉機的人聲音小點”,又扭過頭來說:“不好意思,那個不是我們學校里面的,我們學校校園環境非常美麗……”
“土味”的背景、反轉的劇情,加上他“一本正經的搞笑”……7月,在各大高校花式招生宣傳之際,他憑著這波“反向操作”意外出圈。別人是“招生簡章”,而他被稱為“招生減章”。
許多人就是從這里開始認識“丁同學”,并關注到原本低調的農學專業。
讓他“意想不到”的走紅之路還在繼續。
近日,清華大學勞動教育課在短視頻平臺向他隔空喊話↓↓
他也在評論區來了一波 “夢幻聯動”↓↓
網友看樂了,“這‘挖墻腳’的聲音屬實有點大!”
·網友評論。
電話里的丁習功倒是很淡定。“我事先完全不知情。那天我有很多課,等看到消息時發現視頻已經火了。但對我來說,越來越多的關注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責任,我要更加努力學習。”
《環球人物》記者感受到,比起談走紅經歷,在談種地、中草藥、農業機械話題時,他的情緒顯然會更高昂。
他告訴記者,他并不喜歡“網紅”這個詞。在他看來,自己只是一個“研究種地的小青年”。被流量選中后,他依然想將重心放在學業上,走原本該走的路。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真不是每天挖地!”
我覺得,這場互動其實是由網友們“牽線”的。
9月16日,“清華實踐”賬號就發了“開學第一課”的第一條視頻。因為視頻剛好用了我常用的BGM(背景音樂),并且又是挖地現場,很多網友就想到我了,在評論區各種提起我的名字。
還有說“挖墻腳”的,都是網友的玩笑話。只是“術業有專攻”嘛,在清華學子面前,挖地這事還是我熟一點吧?
看我的視頻就知道啦,對農學生來說,下地只是家常便飯,還有什么鋤頭、鏟子、拖拉機、除草機,都是必備技能。
不過我還是要強調,農學生真的不是每天都去挖地的!只有在實踐課里,我們才會去學習農業機械和實操。平時和一般的大學生一樣,我也要上很多理論課,挺忙的。
(記者問:那你最近一次挖地是啥時候?)就……剛剛。今天種了點中草藥,要用到不同的種植方式,還要觀察不同的發芽率。
上大學后,中藥和咖啡是我最喜歡的兩項學習內容。中藥不用說,和我的專業相關,從小也了解一些,而咖啡是我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的東西。
我從沒見過咖啡樹長什么樣,不知道咖啡什么味道,一直覺得它是別人口中昂貴、優雅的存在,很神秘。
現在呢,我不僅可以親自種咖啡,泡咖啡,還可以帶著有我們學校logo的小杯杯,喝到很多好喝的咖啡。這就是屬于農學生的幸福哦。
但就像咖啡味道的變化一樣,剛入口時都是苦的、酸的。在種出好喝的咖啡豆前,我們要經歷很辛苦的過程,在大太陽底下埋頭干活,反復做實驗。農學生的日落,大概都是在實驗地看的。直到最后成功了,才真的能收獲很甜的回味。
·丁習功在栽種的咖啡樹前。
我拍視頻的初衷,也是為了分享農學生這種苦樂交織的生活,以及苦中作樂的心態吧。我們不僅有苦和累,也有有趣的靈魂、開心的生活,并且熱愛自己做的事,就能從中發掘出很多樂趣。
·丁習功(前排)和同學的合影。
“我不是網紅”
我沒想過自己會火,挺意外的。我知道網友叫我“招生減章”,說了很多段子,但我很忙,不會經常去看評論。我本身拍視頻就是想給大家分享好玩有趣的東西,所以也不太介意。
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就是又多了一份責任。畢竟很多人因為我而關注農業農村,關注年輕新農人,那我肯定也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能讓大家失望。
我不是什么“網紅”,也不太喜歡這個詞,總覺得聽起來不踏實。
我是個在農田里長大的人。我的家鄉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小鄉村,我從小就一直跟著家里干活,喂豬啊、放牛啊、割牛草啊、收玉米啊。
你看我的皮膚這么黑,都是從小曬到大的。現在每次放假回家,我也希望給父母多做些農活,這樣我去上學后他們就能輕松一點。對于互聯網上的事情,他們也聽說了一些,但不太清楚,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所以說,我只是一個種地的,一個腳底上經常沾著泥的年輕人,不是什么“網紅”。比起研究什么自媒體,我更喜歡研究一些種植技術和農產品。
我也不會刻意花很多精力去運營自己的賬號,沒什么流量焦慮,遇到好玩的東西才拍一下。有時間的話,我寧愿用去打球、跑步,鍛煉身體。
不過,那次的走紅確實是一個很神奇的體驗。開學后真的有學弟學妹和我說,他們是看到我的視頻才來報名的,還說我比視頻里看起來皮膚白一點哦。
現在過上了一起喝咖啡的生活,他們也挺開心的吧,畢竟這樣的體驗不是在所有地方都有的。
我也很開心,我今年讀大二,也是第一次當學長,覺得有人接力了,看到了下一代的希望。
“把地翻好,把書讀好”
說起我當初報考云南農大的原因,就必須要提到朱有勇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他是我的偶像,我特別敬佩的一個人。作為一個院士,他扎根農村,經常跟著農民一起下地、生活。他有一句話我一直記著,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還會把成果無私地分享給村民。
成為像朱院士一樣厲害的人,我可能是遠遠達不到的。但我會盡力向這個目標靠近,做一些對大家有用的事情。
我曾經發過一句話:“努力讀書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離大山,是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在地里做出好的實驗,把成果帶給邊遠山村的群眾,讓他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
至于現在呢,我最大的目標就是努力學習知識,把地翻好,把書讀好,因為有這樣的機會很不容易。
其次,就是努力成為一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青年,同時能繼續把我覺得開心的一些事情分享給大家,就是這么簡單。
我要做實驗去了,拜拜啦。(付玉梅)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