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溫暖了 故宮——清宮冬季生活用品展”在沈陽故宮飛龍閣、翔鳳閣開展,展覽通過“寒室有燔炙”“宮錦裹裘裳”兩個單元,近60件沈陽故宮院藏文物,展現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為抵御嚴寒,在房屋建造、室內陳設、出行穿戴上極具巧思的發明創造以及對御寒物品的優化使用,可以一窺古人面對寒冷的解決方案。
生活篇:手爐、火鍋精致使用
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主任付博告訴記者,沈陽故宮的十王亭、清寧宮、保極宮等建筑中均采用了火炕、火地的取暖方式,其內部設有煙道,通過煙道中煙火溫度逐漸升高,熏燙表面產生熱量,從而達到室內取暖的需求。
除使用炭盆和熏爐補充室內溫度外,展覽還展出了“清畫琺瑯開光鳥獸橢圓手爐”“清刻花人物故事紋紅銅手爐”等清宮中十分便攜的取暖設備——手爐。飲食器具上則以各類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火鍋、火碗、溫酒壺等飲食器溫食,如“清銀鍍金壽字火碗”“清銅溫酒壺”等。
服飾篇:“清梅花鹿皮行裳”首次展出
在出行穿戴方面,“宮錦裹裘裳”單元展出的“清明黃色綢貂皮褂”“清青緞獺皮紅纓秋帽”等清代宮廷冬季服裝均凸顯了滿族人的生活習慣。付博稱:“首次展出的清梅花鹿皮行裳比較珍貴,‘行裳’滿語音譯為‘都什希’。”此外,展廳中還有“清明黃江綢繡金龍冬朝袍”“清黃綢團龍八寶棉馬褂”“清涅白頂冬吉服冠”等文物,展現了清代宮廷禮制中對冬季服裝的樣式、色彩、紋飾的明確規定。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張 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