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博物館館藏乾隆《陳氏重修族譜》,由湖南新化庠生陳牧齋、陳文彪等人據湘鄉陳氏老譜、雍正癸卯譜編訂續修而成。族譜始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秋月十八日,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乙巳夏月,歷時近一年。
《陳氏重修家譜》為線裝刻本,白棉紙,封皮豎行顏體譜名。正文豎行楷體,四周雙邊、文武邊,烏絲欄。白口,上題譜名;單墨魚尾,魚尾下篇名。每半頁行13,滿行24字,小字雙行。闕疑總記、敘四、末敘后鈐3×3厘米篆字朱印各一枚,一為“陳之謨印”、白文;一為“余軒”、朱文。《大房世系居址敘》末附2.5×2.5厘米白文篆字“恩察氏”墨印。由代表潁川陳氏堂號之“敦睦堂”開雕印刷。
是譜以雍正癸卯譜為底本,湘鄉陳氏老譜為參校本,由敘、三相家訓、總訓、五房會考、世系五部分組成,記述了潁川陳氏于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入楚,遷居湖南新化黃楊山后的繁衍、發展歷程。
潁川陳氏自五代以來遞于乾隆,五房三十六世,宦者計77人,大者位至國公、卿相、節度使,小者亦為州縣吏,儼然弦誦仕宦之家。其“崇孝敬、篤恩義、肅閨門、興禮教、崇儉素、勤生業、謹租賦、慎交游、廣施予、解斗爭、謹權量、睦親故、近蓍老”的家訓,體現了潁川陳氏“明禮崇敬”的家風,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封建地方大族族規門風精神的縮影。其《大房世系居址敘》末白文篆字“恩察氏”墨印,則是古代賜姓制度的反映。
賜姓之制,源起三代。“氏以名貴賤”,夏、商、周三代之際,唯貴族有姓氏,姓氏是社會地位的標志。故賜姓成為當時乃至后世統治者賞賜重臣,以示恩寵,維系統治的重要方式,并逐步形成制度。
漢高祖劉邦賜“委輅獻說”的婁敬姓劉;漢武帝劉徹在征輪臺戍卒失敗,國內矛盾凸顯,農民起義蜂起之際下“罪己詔”(輪臺哀痛之詔),在“罷輪臺戍卒、止擅興、力本農、行趙過‘代田法
”外,賜丞相車千秋姓田,以示尊重農業生產;北周武帝宇文邕“鮮卑化”改革,賜身為八柱國之一的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姓“普奴茹”、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李虎(唐高祖李淵之父)姓“大野”;明崇禎帝賜鄭成功朱姓等。
“恩察”既為滿族姓氏,當是滿清皇帝恩賜仕宦世家潁川陳氏之姓,情狀當與婁敬、車千秋、楊忠、李虎、鄭成功類似。
乾隆《陳氏重修家譜》作為清代早期家譜之一,是研究當時譜牒裝幀、款識、封建家族繁衍、家族文化、古代賜姓制度等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原載《貴州文化遺產》2017年第3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