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正是由于玉器與道德人倫觀念的密切聯系,才有了“佩玉表德”“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從而鑄就了佩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成了后世玉器發展不衰的理論根據和精神支柱。
黃玉作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柔和如脂,質地滋潤,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而著稱,且稀有罕見,是玉中的珍品。其中以色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甘黃、焦黃者次之。圖中所示為一塊清代的斧形玉佩,黃玉質,色如蒸栗,包漿油潤,局部有褐色沁。
斧形佩始于戰國,盛于西漢,明清之時,尚古之風盛行,遂將其改為小型配飾,依其舊意并加飾新法,別具韻味。“斧”可諧音“府”,圖中這種組合紋樣被稱為“府上有龍”,有“府中得貴子、代代可封侯”之吉意。
在古代,佩玉已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它。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幅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