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情》《北京歡迎你》《等你愛我》《歸去來》……著名音樂人小柯創作了太多耳熟能詳的歌曲,他還為自己的小柯劇場創作過《穩穩的幸福》《因為愛情》等多部音樂劇。12月4日晚,小柯劇場十周年推出最新音樂劇《西大鐘下》首演,并首創了“先看劇、后買票”的新鮮模式,觀眾看劇之后覺得它值多少錢,就付多少錢。為此,本報記者獨家采訪小柯,他用地道的北京話聊起充滿激情的上世紀80年代,也聊起他對家鄉北京深厚的感情。從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作的《北京歡迎你》,到最近在綜藝節目《最美中軸線》中,他為北京鐘鼓樓、正陽門等地標性建筑創作歌曲,小柯把對北京的深情蘊含在作品中。
談“先看劇后買票”:避免“欺騙性”宣傳
記者:《西大鐘下》采取了“先看劇、后買票”的模式,請您先介紹一下這種形式。
小柯:觀眾可以先通過劇場的小程序選座位,票檔100元到699元只意味著位置不同,選好之后零元付費。等看完了劇,您覺得這個戲值多少錢,就可以通過小程序后臺支付多少錢,完全看自愿。
記者:為什么會想到這樣的形式?
小柯:我朋友圈里做電影、戲劇的比較多,我也有過困惑,別人請你看電影或者戲劇首演,這是一個風險,不管好看不好看,一個多小時、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浪費了。但是主辦方為了讓人來看都不停宣傳,拼命把大家吸引進來,我覺得這存在一種“欺騙性”。
記者:您覺得是“欺騙性”這么嚴重嗎?
小柯:我覺得是。好比電影,在宣傳環節大家都玩了命地把最好的細節展示出去,宣傳片的剪輯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我覺得挺不好。我自己也做過很多年唱片行業,都說“七分宣,三分做”,這是一種浪費。
記者:小柯劇場這么多年一直不過度宣傳自己的劇目,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小柯:是,小柯劇場從來不宣發,都是靠口碑。當然我們有一定的資本,因為這個劇場是我自己的。今年正好十周年,積累了大量的粉絲,所以我覺得我有能力去嘗試。其中也有一個技術原因,我要想讓觀眾零元購票,就不能在票務平臺上賣,因為不能讓平臺和我共擔風險,所以只能通過劇場小程序實現,這就意味著能購買的人就是曾經在我們這看過劇的觀眾。
記者:您擔心過可能“不回本”嗎?
小柯:擔心肯定也有,畢竟這是對人性的考驗。但我有幾個理由能把我的擔心降低,除了是面向老觀眾,再一個是劇場形態可能會屏蔽掉一些只想占便宜的人,你說他來占這個便宜,不如去干別的,可能他就不愛看劇呢。所以我提出一個口號:“你們相信我們,我們也相信你們。”觀眾相信我們的品質內容,我也相信你們的修養和誠信。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西大鐘下》這部劇吧,您是先決定采用“先看后買”的模式,之后才創作的劇目嗎?
小柯:是的,我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戲呢。
記者:那做了這個決定再創作,寫劇會有壓力嗎?
小柯:完全沒有。創作是隨心而至,這個戲是我給自己寫的50歲生日的戲劇禮物,劇中有我們這代人的情結。當時港臺音樂進入內地,內地有了一大幫四處走穴演出的文藝團體,那時沒有假唱,歌手都是現場樂隊伴奏,一幫樂隊走穴就發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當時走穴的隊伍出發,集合地都是在北京火車站西大鐘下,所以劇名叫《西大鐘下》。我一發這個海報,韓紅就回復:“這是集合地啊。”我們這一代人都知道。
記者:劇中的故事有您自己的經歷嗎?
小柯:劇中當然有我自己的往事,比如那時候怎么組樂隊排練,找不到排練室就在農村豬圈里排,劇中所有的事情和細節都是真的,都有原型,只不過可能是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串聯起來。里面有我的個人情懷,相信也可以反映上世紀80年代,每一個義無反顧追求理想的人真實的狀態。
談北京主題創作:“像是用母語在說話”
記者:之前您參加綜藝《最美中軸線》,在節目組的帶領下逛了鐘鼓樓和正陽門,白天參觀,當天晚上寫歌,第二天就表演,網友都發彈幕:“小柯老師太難了。”您參加這個節目,想到創作節奏會這么緊張嗎?
小柯:原本他們希望我先把歌寫好,然后跟拍一天,第二天演出,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寫這些歌,你說《鐘鼓樓》何勇寫得多好啊,我寫不過人家。就跟節目組說,頭一天我先跟你們拍,晚上我回家寫,第二天咱們就演。
記者:您主動要求這么快寫出一首歌,不會覺得壓力山大嗎?
小柯:其實在白天逛的過程中靈感就有了,歌詞旋律差不多都想到了,只不過回家把它整理出來。
記者:您是北京人,聽說您之前沒上過鐘鼓樓和正陽門,這次參觀、游覽、創作,有什么獨特的感受?
小柯:我長這么大從來沒爬過鐘鼓樓,正陽門也沒上過。這次錄節目,最有感觸的地方就是正陽門了,我自己也更喜歡我的《雨燕回正陽》。原來無論是皇帝還是老百姓,都是從正陽門出,正陽門回,包括北京雨燕,也是從正陽門飛走,那里就是家的感覺。想到這兒,就寫出來了“正陽門走,正陽門歸”,有了詞,我就不會在音樂創作上耽誤太多時間,很快就出來了。
記者:聽得出來,您對“北京是家”的感覺特別強烈。
小柯:這個真沒轍,也不是故意這么寫,而是一沾這個就特別自然,就是來勁。寫別的歌要思考,要尋找,找半天才能找到,寫北京的事兒不用想太多,就好像拿母語在說話。
記者:說起您關于北京的創作,《北京歡迎你》是繞不過去的,如今北京冬奧會馬上開幕,很多網友還會想到這首歌。當年您為這首歌作曲時懷著什么樣的心情?
小柯:2008年時很多作品想做到國際化,想讓外國人聽著有感覺,但我想的是:你媳婦都不愛聽這個歌,怎么能讓外國人愛聽,你爸媽都不愛聽,外國人憑什么喜歡?沒這個道理,不能這么寫。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想寫一首國際化的歌,首先你最親的人應該喜歡,感情是一層一層往外擴散的,不可能空投過去。我就想寫一首我們家、我們這樓門洞、我們這片兒的人都喜歡的歌。
記者:您寫歌一向特別快,甚至幾十分鐘也寫出過作品,那《北京歡迎你》寫了多久呢?
小柯:《北京歡迎你》創作時間長,我光想明白剛才這些就想了一個多禮拜,然后寫了好幾天,連寫帶改,這是我創作時間最長的歌。
記者:聽說您創作時有一個靈感來源是老北京賣糖葫蘆的吆喝聲,您怎么想到的這個京味元素?
小柯:我從小就特別喜歡那個聲,特別悠揚。其實北京民歌不多,純民歌的音樂素材少,就是京劇等地方戲曲,但我覺得最質樸的聲音就是叫賣聲,其中音樂性最強的、最有旋律感的就是賣糖葫蘆的吆喝聲。我沒有直接用那段旋律,而是把悠揚的感受放在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里。我想吆喝叫賣冰糖葫蘆的聲音,能把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們吸引出來,那么《北京歡迎你》就可以把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都召喚過來。本報記者 韓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