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9日,意大利著名導演里娜·韋特繆勒(Lina Wertmüller)在其羅馬家中去世,享壽93歲。
里娜·韋特繆勒 資料圖
在1977年的美國奧斯卡獎角逐中,韋特繆勒憑《七美人》一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獲最佳導演獎提名的女性導演。此外,她還執導過《踩過界》《咪咪的誘惑》和《愛情與無政府》等風格各異的作品,堪稱西方影壇杰出女性導演的先驅人物,為無數后來者打下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功。
里娜·韋特繆勒1928年8月14日出生于羅馬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自小反叛的她,卻從來都不是循規蹈矩之人,學生時代先后被十多所教會學校除名或勸退。相比枯燥的學業,韋特繆勒更樂于沉浸在各式漫畫作品里,其中又以上世紀四十年代風靡歐美的太空冒險漫畫《飛俠哥頓》為最愛。
1951年,韋特繆勒從以意大利權威劇評人西爾維奧·達米科命名的羅馬國立戲劇學校(Silvio d'Amico Nation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畢業,正式投身戲劇行業。她先加入一支巡回演出的木偶劇團,由此積累了不少舞美設計和劇本創作的經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經成為演員的校友弗洛拉·卡拉貝拉(Flora Carabella)及其當時的丈夫、名演員馬塞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的牽線搭橋,韋特繆勒結識了比自己年長八歲的導演費里尼,并受邀在其新作《八部半》劇組中擔任副導演一職,主要負責群眾演員的挑選工作。“我永遠不會忘記《八部半》拍攝期間他曾跟我說過,‘對于不會講故事的人來說,哪怕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技術,也照樣沒救。’這番話讓我恍然大悟,并終身受益。”多年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韋特繆勒如此表示費里尼對她的影響。
1963年7月,韋特繆勒自編自導的處女作《浪蕩少年時》在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首映,旋即收獲最佳導演獎的肯定。當年9月,該片在意大利國內公映,雖獲得影評人不俗的評價,但票房一般。此后幾年,她又先后嘗試過西部片、歌舞片、愛情片等各式類型,也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表現風格。同時,高挑的雙眉和鼻梁上架著的白框眼鏡也成了她個人鮮明的外貌風格。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韋特繆勒連續拍攝了《咪咪的誘惑》《愛情與無政府》和《踩過界》。三部作品都走的是意大利式喜劇的路線,既關照現實社會的階級矛盾,又凸顯瘋癲潑辣的喜鬧劇風格,癲狂過火之余不忘提醒觀眾何為苦澀人生。這些作品幫助她在海外市場闖出了不小名堂。2002年,英國導演蓋·里奇翻拍了《踩過界》,由他當時的妻子、歌壇大姐大麥當娜主演,不過口碑遠遠無法和韋特繆勒的原版相提并論。
1976年1月,以“二戰”為故事背景的《七美人》被紐約電影發行商引進放映,打動了不少美國觀眾的心。當年三月底舉行的第4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該片獲得最佳導演、男主角、原創劇本和最佳外語片共四項提名。雖然最終空手而歸,但這已創下多項美國影史的紀錄,也給死氣沉沉的奧斯卡獎吹入不少來自歐洲的新鮮空氣。
畢竟,那一年的最佳導演獎的競爭,除了韋特繆勒之外,還包括憑借《面對面》入圍的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雖然當年的最佳導演獎由《洛基》的阿維德森(John G. Avildsen)奪得而非韋特繆勒或是伯格曼,如今看來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難以置信,但五個最佳導演入圍名額中,能有兩部非英語片的導演入圍,這本身也是包容和眼光的體現。只可惜,同樣的情形,再下一次出現在奧斯卡獎上,要等到42年后的2018年了——《冷戰》和《羅馬》兩部非英語片的導演都入圍了最佳導演獎。
《七美人》的成功,讓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的華納兄弟簽下了韋特繆勒。原計劃合作拍攝四部英語作品,但在1978年她的英語片首作《綿綿雨夜》票房失利后,其余三部作品也就沒了下文。
重新回到故鄉工作的里娜·韋特繆勒,之后幾十年里始終耕耘不輟,執導了《血染西西里》《舐犢情深》《平民天使》等不少佳作,但影響力遠遠不及《七美人》等早期作品。
2010年,意大利大衛電影獎授予韋特繆勒終身成就獎。2019年,奧斯卡也以終身成就獎來表彰這位女性先驅電影人近半個世紀以來為藝術做出的貢獻。
韋特繆勒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