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萍。
石嘴山市公安局情報指揮中心。(本組圖片由石嘴山市公安局提供)
“我是10號接警員,請講。”2023年11月16日凌晨,張淑萍處理完最后一個接警電話,認真回想著一天的工作,有沒有哪個沒處理妥當,或者需要交接給別人繼續處理的事項……對來電一一梳理形成警情匯報并交給當班指揮長后,她為自己30年的接警員工作畫上了完美句號:30年,175000余件警情電話,投訴記錄為零。
記者在張淑萍的家中看到自治區公安廳授予的二等功獎牌,以及先進個人、優秀工作者、崗位標兵等榮譽證書。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這些榮譽都是張淑萍堅守平凡崗位的過程中,以群眾的滿意度為標尺,用聲音為群眾傳遞一份份安心的獎勵。
■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1993年,張淑萍入職石嘴山市交警支隊機動車車輛檢測中心,在辦公室從事內勤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122”報警臺需要從其他部門抽調警力,張淑萍主動申請上崗。從此,她便和接警員結下了不解之緣。
把城市的大街小巷全裝進腦子里,只要報警人一說,就能準確找到位置,是接警員必備的技能。剛開始接警,張淑萍感到非常緊張:群眾都是用IC插卡電話報警,而報警臺只有一個本子一支筆,一部電話還沒來電顯示無法回撥,如果對地點不了解耽誤了救援怎么辦?
為了把自己練成“活地圖”,她和同事相約一下班就去“踏地圖”。星海鎮、玉皇閣街、文景廣場、華翔家園、水韻名都……大武口區、平羅縣、惠農區的每條路他們都走過,每個小區的不同出入口都查看過。途中,張淑萍將一些道路、消防栓、標志性建筑的位置,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一一記錄下來,回到家后又將走過的路和小區手繪成地圖。
“這樣容易記住,也方便我隨時翻看。”她說,現在,主要城區的街道和小區位置已經深深刻在了張淑萍的腦海中,手機導航軟件不發達時,一旦朋友外出找不到具體位置,就打電話問她,她都能精準答復給他們。
2005年,“110”“122”等報警電話實行“三臺合一”,公安部門也進入了互聯網辦公模式。從一支筆、一個本到一臺電腦、一個耳麥,時代在變,接警員的工作要求也不斷提升。
面對新的工作系統,張淑萍一時犯了愁:融合以后要用電腦記錄,但是自己不會用電腦打字。看著年輕同事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她想到一個方法:接到電話時先用筆快速記錄好“七要素”,第一時間將救援調派下去,然后將接警記錄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到電腦上。
工作之余,她開始苦練打字技能。“一開始是‘一指禪’,一分鐘最多打20個字,練得多了,速度和正確率就提上來了,后來一分鐘能打100多個字,還學會了盲打。”張淑萍感慨道,工作要求的提升使她也不斷學習,變得更優秀。
隨著群眾的報警觀念越來越強,各類訴求越來越多,甚至有些人因為“老婆生氣離家出走”“很想和接警員聊聊天”等情況撥打報警電話。張淑萍和同事們日復一日地處理著大量的報警和求助電話,生活不規律,無法照顧家庭,有時甚至還要承受一些報警人的謾罵。面對這樣的情景,同事中陸續有人選擇離開,張淑萍也陷入過迷茫。
“每天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身體實在吃不消,有幾個關系好的同事離職了,我也想換個工作環境。”猶豫再三后,她提交了辭職申請書。但在家休息的幾天時間,張淑萍總會想起報警人的聲音,一有電話打來,“您好,十號接警員,請講。”這句話便會脫口而出。
張淑萍意識到,自己經手的每一通報警電話都是一條有溫度的生命線,她舍不得這個平凡的崗位。重新回到崗位后,她褪去浮躁,更加珍惜這份工作,在漫長的歲月中,更堅定地充當警民“連心橋”。
30年來,張淑萍幫助群眾找回物品300余件,協助值班長處置緊急警情500余起……從芳華正茂到知命之年,從懷疑自己到堅定信念,張淑萍和十號接警員的身份,在電話的另一頭,默默堅守。
■ 獨當一面的“幕后英雄”
說起接警員,很多人認為他們不像刑警那樣奮戰在辦案一線,不像交警那樣在道路上指揮四方,也不像社區民警那樣走街串巷,只是坐在電話機、電腦前“接電話的”。
但對張淑萍而言,她從未因被誤解而自卑,“我們也為社會作貢獻,只不過每個人創造的價值不一樣。”
“警察同志,我的錢被偷走了,沒辦法回家了,請你們幫幫我。”一年冬天,張淑萍接到一名山東籍男子的求助電話,并在電話中提出想借用民警的銀行賬號,讓家里人把錢匯到民警的賬戶上,民警再把錢取出來給他,用作回家的路費。
張淑萍了解情況后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將警情分派給就近的派出所民警。“這是我們的工作范疇嗎?會不會是假警?”民警提出了擔憂。
“他一個外地人身無分文在陌生城市寸步難行,數九寒天萬一被凍壞了就麻煩了。這樣,咱們借給他一張沒有存款的銀行卡,他家里人給轉多少錢,你就取出來多少給他。”聽完張淑萍的建議,民警放下顧慮迅速前往報警人所在地。收到錢后,報警人專門打電話對張淑萍和民警表達感謝。
這件事讓張淑萍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接聽電話傳遞警情這么簡單,更是為求助者解決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難題,守護了他們也溫暖了自己。
“媽媽不要我了,我想自殺。”2022年6月16日,張淑萍接到一個女孩報警。電話里,女孩情緒激動,說話斷斷續續。有著多年接警員經驗的她明白,如果言辭不當,很可能刺激她做出傻事,她便在電話里和女孩以朋友的形式聊天。
“能和我說說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嗎?”“你心情不好,阿姨陪你聊聊吧。”“你今年幾年級呀?平時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什么呀?”……
張淑萍用溫柔的話語和女孩聊著她喜歡的話題,并有意詢問所需信息。經過80分鐘的不懈勸說,穩住了女孩的情緒,也鎖定了她的位置,指揮長第一時間派出警力救援。
當民警到達現場后,發現女孩情緒反復,并提出想和她聊天的阿姨見一面。得知她的訴求,張淑萍立即出警趕到現場。“我也是一位母親,當時就想,不管是出于工作職責,還是母親的本能,我都要把她勸好!”
“孩子,阿姨來了,咱們坐下慢慢聊好嗎?”“孩子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你可不能把媽媽的氣話當真。”……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張淑萍像和自己女兒聊天一樣耐心地勸導,最終讓她放棄了自殺念頭,撲到張淑萍的懷抱中。
這次警情的圓滿處理,石嘴山市公安局向張淑萍授予了“戰時獎勵”三等功榮譽。
■ 化作“前浪”更護“后浪”
2011年,石嘴山市情報指揮中心設置接警組長,業務技能過硬的張淑萍被任命為第一批接警組長,除了日常接警工作,她也承擔起了培養新人的任務。
年輕人對電腦上手快,但實操工作是短板,為了保證接警標準化,張淑萍在嚴格執行110接警手冊基礎上,她每周都會挑選出接警答復好的和差的,組織組員們一起聽錄音復盤,對回復好的做法進行總結提煉,對回復差的進行糾錯。
張淑萍也常向新人分享,做好這份工作不僅要有很強的業務素質,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救援報警,打電話的人大多會很慌亂,通常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出事了,你們快來救人啊!”“報警人慌亂,我們不能亂。”她告訴組員,遇到這種情況,接警員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對來電者有耐心,引導他們盡快冷靜下來,說出詳細地點、具體情況。如果對方聲音很響,要比他更響,但語氣要禮貌、平穩,不能急。
“說是我教他們,其實大家是互相學習、互相配合。指揮大廳的年輕人都是好樣的!”看到新人的成長,張淑萍也不吝嗇對組員們的夸贊。現在,她的徒弟大都成了接警組的得力干將。
如今,石嘴山市還有22名和張淑萍一樣的110接警員,以“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力量,與時間賽跑,救民于危難,在24小時、365天的輪轉里默默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平安。(記者 李良 見習記者 張適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