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頻頻傳來專業“下線”的消息。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今年7月至8月,部分高校“扎堆”宣布撤銷大量專業。根據最新統計,已有20余所高校計劃在2024年度停撤部分本科專業,涉及專業數超過100個。例如,8月23日,西北大學發布了2024年度專業調整計劃,擬撤銷漢語言、金融工程、財政學、廣告學等7個本科專業,同時計劃申請人工智能、環境科學工程等4個新專業。此前兩周內,蘭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也接連宣布了最新的專業調整方案,都是“減”的比“增”的多。
高校進行專業調整,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比如,有些是落實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相關要求;有些是響應國家的戰略需求,錨定新產業、新技術進行專業布局。隨著社會發展,有些專業已與現實社會需求存在較大脫節,在招生、學生就業等方面難以為繼。一些高校增減專業,也可能是為了進一步聚焦自身辦學定位、打造比較優勢。高校專業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發展、現實需求進行調整,屬于正常現象。但也要看到,此輪調整暴露了不少高校此前在專業設置上功利化、跟風化等問題,社會對此傾向不可不察。
據報道,部分高校在缺乏準備和條件的情況下,基于招生就業的需求,或單純為了響應某些政策,一擁而上增設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和當下熱門議題相關的專業。南方某省教育廳一位參與專業調整的負責人表示:“很多高校有一種占坑心理,看到國家列出的戰略性領域就想上,覺得這些領域以后會火起來,政府可能會出臺專門的人才培養扶持政策。”他舉例道:去年政府釋放出培養足球人才的政策信號后,“一天之內,省內有10所學校提出申報足球運動專業”。
高校缺乏審慎評估,便扎堆“上新”專業,可能會造成一系列隱患。首先,新設一個專業,并非開幾門課那么簡單,需要有足夠的學科資源支撐。特別是一些新興專業對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等要求較高,高校罔顧自身狀況盲目增設,難以保障教學質量和可持續性。此前,就出現過高校匆匆“上新”專業,一年后便尷尬停招的狀況,讓學生感慨“讀著讀著專業沒了”。這種來去匆匆的“年拋”專業,顯然不利于對學生的系統化培養。
此外,新興領域和熱門行業雖然看起來正當紅,但很多行業都有一定的發展周期,其市場對相關人才的容納量也是有限的。高校扎堆增設相關專業,很容易造成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反而成為人才積壓的原因。
在后續專業調整中,要避免上述問題,教育部門還需強化管理責任,對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全盤統籌。針對與熱門話題相關專業的申報需求,有必要加強甄選和審核,選出真正有必要、有能力展開相關專業培養的高校,避免一窩蜂增設同一專業的情況。
對高校而言,不論是為了自身發展,還是為了對學生負責,都必須保持冷靜、科學決策,不能過于短視、只看眼前。正如有教育專家建議的,高校專業調整應從專業定位、社會需求、生源評價、師資隊伍、就業結果等方面審慎考慮,實現基于證據的理性決策,而不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即便確有必要布局相關專業,也應基于自身現實條件,通過設置實驗班“試水”等多層次方式,循序漸進地展開相關工作。
總之,高校專業調整絕非小事,以更審慎、科學的方式進行,才能保障教育教學質量,避免無謂的折騰。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