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考,還剩不到兩周。高考作文因占據(jù)重要分值,成為備考要點。要論高分寫作,在無數(shù)讀者眼里,的確有一本“秘籍”,它便是《文心雕龍》。
作為中國文章學的元典,《文心雕龍》在中國文論史上如巍巍高山,屹立不朽。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作者劉勰是南朝齊梁時代的人,字彥和,祖籍山東莒縣。
《文心雕龍》論及30多種文體,以3萬余字基本概括從先秦到晉宋千年以來的文學面貌和發(fā)展規(guī)律,全面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了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文藝理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這部書給出了寫文章的標準,被奉為“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在劉勰看來,“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龍”則指寫作要像雕刻龍紋般細膩,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有體有用的好文章。以下這些“金句”可以借鑒。
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意思是說,大凡彈奏過上千個曲子,才能通曉音樂;觀察過上千把寶劍,才能識別兵器。要掌握一種技藝,就要進行刻苦練習。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如,“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一篇好文章要具有骨干堅牢、高峻磊落的美學風貌,勁氣彌滿、剛健篤實的感人之力。《文心雕龍》之前,“風骨”多用來形容人的精神面貌,劉勰將“風”與“骨”凝結為一個完整的、成熟的文論范疇。
全書僅3萬余字,卻火了千百年。在北京頤和園,有很多塊匾額題字的內容,皆出自《文心雕龍》。如藻繪呈瑞、稟經制式、文思光被、斧藻群言、鴻風懿采等,這種集中引用一位作者現(xiàn)象,在園林中并不多見,足見對《文心雕龍》的推崇。
“草木賁華”懸于長廊留佳亭內,引自《文心雕龍·原道第一》。原文為“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意為,云霞的色彩,勝過無數(shù)畫工的杰作;草木開花,不需要工匠為其加工點綴。
“舒華布實”懸于樂壽堂東配殿,引自《文心雕龍·熔裁第三十二》。原文為“然后舒華布實,獻替節(jié)文”。意為,然后按照自然界先開花后結果的規(guī)律,去蕪存精,刪節(jié)文字。這里說的是寫作文章刪節(jié)修辭的方法。專家認為,用在樂壽堂的庭院里,既有對開花布果的園林景觀的描繪,又含對春秋代序的思考。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生平在史料中著墨甚少,主要源自《梁書·劉勰傳》當中的三百余字,里面記載他自幼便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仍發(fā)奮讀書。
據(jù)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戚良德介紹,劉勰在《序志》篇中記述的兩個夢也是學界推測劉勰生卒年的重要依據(jù)。7歲時,劉勰夢到天上布滿錦繡般的彩云,彩云可以理解為天的文采,說明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才性;30歲時,劉勰又夢到自己手捧禮器,跟著孔子往南行,這表示他有著繼承儒家“經世致用”這一文道傳統(tǒng)的想法。
在日照市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龍門崮風景區(qū),有一座劉勰故里碑。石碑長1.02米,寬0.53米,厚0.13米,占地面積0.54平方米。通體青石材質,碑文中間有“梁通事舍人劉三公故里”楷書,左邊有“公諱勰字彥和著有文心雕龍行世”等小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張莪等三人刻立于三莊鎮(zhèn)劉勰家廟內。
歷經千百年,盡管文言文已經變成了白話,但關于文章好壞的標準,核心依然不變。對《文心雕龍》的研究,也逐漸發(fā)展成一門顯赫的學問——“龍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