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鸞(1222-1289),字翔仲,號碧悟,宋饒州樂平眾埠鄉(xiāng)樓前村人。幼年喪父,貧不改志,刻苦讀書,淳佑七年(1247年),馬廷鸞赴京參加乙未科省試,獲進士第一,殿試為第四,一舉成名。他一生勤政愛民,秉性正直,從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為權(quán)奸把握,不能盡展其才華。度宗朝奸臣賈似道、丁大全當國把持朝政,視為異見,受其壓制,迫于內(nèi)憂外患,廷鸞飲恨引退。宋亡,馬廷鸞拒絕與元政權(quán)合作,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馬廷鸞引退回鄉(xiāng)后,賞蘇軾《聚遠樓》詩,故于秋季專程到德興,登聚遠樓,并留下聚遠樓頌揚詩句:君家儒素襲良弓,能構(gòu)危樓四望通??蓯劢角Ю锿?,盡歸風月一簾中。云收倚檻繁機息,木落當軒眾籟中。已解塵纓方隱退,恣游清興意無窮。
聚遠樓始建于宋熙寧二年(1069年),由德興人余仕隆集資興建,坐落在城北學官后的枕山之巔。當時德興縣令單錫與蘇東坡是同科進士,余仕隆佩服單錫的才華,請之為樓定名。單錫登樓遠眺,全城美景盡收眼底,故取樓名為“聚遠樓”。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送長子蘇邁到德興任縣尉時登上聚遠樓,寫下了“云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的詩句。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盛贊蘇東坡詩,特賜“聚遠樓”金匾。后黃庭堅、馬廷鸞、趙孟頫等名人來德興登樓賦詩,由此,聚遠樓聞名遐邇,遂為江南名樓。
馬廷鸞的這首詩首聯(lián)表明自己已經(jīng)引退,到了聚遠樓,看見高高的樓四周一望無垠;頷聯(lián)表現(xiàn)了對蘇軾詩句的欣賞,表達了對德興山水的喜愛,和對祖國河山的無比熱愛;頸聯(lián)表現(xiàn)出對德興山水的喜愛,環(huán)境優(yōu)美,萬籟俱寂,但自己年紀大了游累了,該歇歇了;尾聯(lián)表示自己已經(jīng)引退了,應該清心寡欲,可以清靜于山水了。
觀聚遠樓,居古龍山脊、鳳凰湖畔,真乃龍鳳呈祥之地,為龍首之明珠,鳳凰之飛翼。前有新城擺開,后靠山脈依托,為上饒、浙江入口之要,已成德興最具標志性建筑。登樓眺望,胸懷頓開,遠方萬物齊聚。當今,開放開發(fā)已然興起,匯集天下人才、資金、技術(shù)等要素于德興,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才是聚遠樓之根本要義。古人臨山登樓,吟詩作賦,僅抒己懷;我輩建樓,意在活一方經(jīng)濟,富一地民眾,為德興凝聚人氣,提升士氣,展示靈氣,遠播名氣。
馬廷鸞再寫《聚遠樓》,傳頌千百年,名樓傳天下。“山川之寶,唯德乃興”。世人知德興,大都僅知德興“中國銅都”世界聞名。殊不知,德興山水靈異,生態(tài)稱絕;也少知千年聚遠樓的風姿與積淀。登臨聚遠樓,憑眺古今勝跡,盡覽銅都風光,歲月滄桑,峰巖斗秀,奇山異水,盡收眼底。江南有三大名樓,那就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王勃之《滕王閣序》、崔灝之《黃鶴樓》、范仲淹之《岳陽樓記》,使三大名樓增色;而聚遠樓,因蘇東坡一首《聚遠樓》詩,一躍為江南第四大名樓。德興多山,譽之山城。金山銀山,綠水青山,人居天堂。全國林業(yè)百強縣,遂使森林擁抱城市,城市緊貼森林。聚遠樓始建于市郊學宮山上,密林掩映,美不勝收;碧瓦丹柱,斗拱重檐;風格獨具,氣勢恢宏。今之聚遠樓前文化廣場,熱鬧非凡,德興歷史名人雕塑遍布其中。樓上樓下幾番感概,碧窗玉墻映日月,高樓巨柱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