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合全國博物館推出
文博科普產品《文博日歷》
今天,一起來認識
蜀漢銘文青銅弩機
一“弩”定生死
它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途中
退守祁山(今甘肅木門道)并設下伏兵
曹魏大將張郃率兵追擊
兩旁皆是懸崖峭壁、樹木茂密
天色昏暗時,高崖兩邊突然弓弩齊發
張郃被一支飛來的箭矢射中
一代名將陣亡
這把置張郃于死地
影響三國史上關鍵戰役的武器
正是中國冷兵器時期重要的發明——弩
△圖中弩均為猜想圖
弩使用靈活,擅遠程射殺
因此誰擁有它
誰就是戰場上的“王者”
據記載,諸葛亮還曾制作出
遠程射殺的“自動化武器”——連弩
《魏氏春秋》記載
“(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
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因此有學者推測
諸葛連弩既保持了
射程遠、精確度高、殺傷力強的優點
又克服了弩射速慢的缺點
漢弩有了最早的彈道學特征
弩機在弩的木柄后部
是古代遠射兵器中
最早的青銅機械裝置
弩機由望山(瞄準器)、牙、
懸刀(扳機)、勾心組成
與前代弩相比
漢弩進行了兩項重大改進
一是有了銅鑄的機匣
古代稱“郭”
它提高了弩的威力
二是望山高度增加
并有了分度線
類似現代步槍標尺的分劃
提高了弩瞄準的精準度
這一變化可以說是
最早的彈道學特征
全國罕見!
這35字銘文信息量巨大
這件蜀漢銘文青銅弩機
因身上的35字銘文
成為弩機界“重器”
寥寥數字,信息量巨大
目前全國出土的蜀漢銘文銅弩機
十分罕見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這件
保存較為完整,更為稀有
△“□”為無法辨認的字
研究人員根據弩機的銘文推測
在蜀漢時期
弩機銘文內容已經具有一定模式
一般是“年號+中作部+主管官員名字+
吏名+工名+重量+弩機強度”
相當于弩機的“身份證”
這種三級負責、責任明確的制作方式
被稱為“物勒工名”
最早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
小小弩機改變著戰場局勢
千年之后它褪去鋒芒
留給人們對三國時期的無限遐想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榮夢巖 視覺丨丁麗潔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朱冬梅
統籌丨劉瑩 武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