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學者洪邁曾作《畏無難》一文,文章開頭寫道:“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這句話體現了古人對“多難”和“無難”的辯證認識,其中蘊含著深刻哲理,對于當代青年官兵走好人生路頗具啟示意義。
喜易厭難、求順避逆,是人之常情。人們無不希望自己諸事順遂、事事“無難”。但必須明白,“人生天地間,長路有險夷”,“無難”只是一種美好愿望,“多難”則是人生常態。進一步講,“無難”并非好事,“多難”亦非壞事。無數事實證明,人處“多難”時,往往頭腦冷靜、全神貫注,千方百計、全力以赴,故而能走出逆境、渡過難關;而當處于“無難”時,往往會高枕無憂、麻痹懈怠,對風險視而不見、對危機喪失警覺,從而容易跌倒受挫。對此,《菜根譚》作過精辟總結:“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在追求成長成才、成就事業的旅途上,我們應當理性看待困難,多些辯證思維,像柳宗元在《敵戒》中所告誡的,“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困難對于強者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者是一筆財富,對于畏難者則可能是萬丈深淵。青年官兵要做人生的強者,主動擁抱困難、迎接挑戰,把困難這道“坡坎”變為成長成才的“階梯”。事實上,我們每經歷和克服一次困難,都會在身軀和精神上種下堅韌的“種子”,能夠激發深藏的潛能、錘煉成功所需要的本領,進而實現從意志品質到能力素質的一次次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困難逼著我們成長、推著我們成才、助力我們成功。青年官兵要學會跟困難打交道、“掰手腕”,無論何時遇到何種困難,都把它當作砥礪成長的“磨刀石”、能力提升的“墊腳石”、走向成功的“鋪路石”,在不斷與困難對壘和較量中鍛造自己、超越自己。
“不畏多難畏無難”,對于青年官兵來說,絕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體現在應對困難的信心決心和戰勝困難的行動上。要增強挑戰困難的自信心。常言道:“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當年,面對“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的疑問,錢學森斬釘截鐵地說,中國人怎么不行啊?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面對蘭考縣遭受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焦裕祿動員全縣干部:“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比災害更可怕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上沒有爬不過的坡、越不過的坎!我們要在爬坡過坎的節骨眼上逞英豪!”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自信和豪情,他們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最終讓困難低頭讓路。要展現迎戰困難的行動力。“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青年官兵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踏平坎坷中收獲信心、積累經驗。要拿出戰勝困難的真本事,以高強本領打得了硬仗、攻得下山頭、接得了“燙手山芋”、啃得動“硬骨頭”,以攻堅克難書寫人生精彩篇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