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像。云莊是張養浩的號。(資料圖片)
張養浩《牧民忠告》書影,其中“戒貪”條體現了他的廉潔思想。 (資料圖片)
清貧居官、恪盡職守,獲“真臺掾”的贊譽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至大至剛,集義所生,配義與道。或許,元代名臣、詩人張養浩的名字就來源于此。古人的名與字不是隨意取的,往往有一定的關系。張養浩,字希孟,從他的字可以看出對孟子的敬佩之意。
孟子在論述浩然之氣時,提到了一個重要觀點:培養浩然之氣,不能借助外力拔苗助長,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我們在閱讀張養浩的人生經歷時,亦可將其視作終身培養浩然之氣的過程。
張養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濟南人。據《元史》記載,他“幼有行義”,外出遇見有人掉了錢,“其人已去,追而還之”。張養浩從小就愛讀書,以至于父母擔心他用功過度可能損害了身體,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白天默誦,晚上則關起門來,“張燈竊讀”。
因才學出眾,張養浩屢屢得到有識之士的推薦,他最重要的“伯樂”是當時中書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是康里人,歷史學家陳垣先生的名著《元西域人華化考》中提到“西域人純為儒者,有廉希憲”,“希憲而后有不忽木,不忽木世為康里部大人”,“康里在元時為術赤所封地,在今日為南俄,其地去中原又比畏吾兒為遠,而其人能崇儒重道若此,是真可驚異者矣”。
不忽木看到張養浩的文章,大為欣賞,推薦他為禮部令史,又薦入御史臺。一次,張養浩生病,不忽木親自去探望,看到他的住所極其簡陋,感嘆:“此真臺掾也!”從此,張養浩名聲大振。
張養浩擔任過地方官,也在朝堂之上屹然挺立。在堂邑任地方官時,他以“四知堂”命名自己的居室,表達對暮夜卻金的東漢“四知太守”楊震的敬佩之意。他有果斷的一面,縣里有個叫李虎的狠人,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其黨羽“暴戾為害,民不堪命”,然而前任官員卻不敢管,張養浩到任后,迅速依法處置,為民除害。他有溫暖的一面,不再要求刑滿釋放人員每月初一、十五到縣衙門報到,聽候訓誡,對這些人說:“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張養浩離開堂邑多年后,百姓還記著他的德政,“猶為立碑頌德”。
張養浩任監察御史時,忠貞公允,直言不諱,恪盡職守,曾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上《時政書》,洋洋灑灑達萬言,指出時政的十大弊端,“言皆切直”。可惜的是張養浩卻因此受到打擊,遭罷官,甚至一度要以變換姓名來保全自身。
主張以儒治國的元仁宗即位后,恢復了中斷半個世紀之久的科舉考試。終元之世,只舉辦過九次科舉,時停時辦,而且科舉取士規模很小,對于元朝已經形成的用人格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元朝最先將程朱理學定為取士的標準,卻深刻影響了后代。
張養浩與元朝科舉關系密切。元朝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場。延祐元年(1314),元朝首次舉行鄉試,會試、殿試于第二年舉行,張養浩以禮部侍郎的身份與他人一起主持。延祐五年(1318),張養浩再次知貢舉。新科進士要去拜訪他,對他表達謝意,他一概不見,只讓人告誡新科進士:“諸君子但思報效,奚勞謝為!”記住報效國家,而不必記住感謝個人。
元英宗即位后,命張養浩參議中書省事。他仍秉持任監察御史時的操守和風格,力諫不應在元宵節舉行耗費巨資的鰲山燈會,“愿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不久,他以父親年邁需要照顧為由,辭官歸里。
從家鄉趕赴陜西救災,積勞成疾卒于任上
張養浩在山東家中度過了八年隱居時光,直到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再次出山。這年正月,陜西大旱,朝廷特請張養浩出任陜西行臺中丞,主持賑災。八年隱居,朝廷多次征辟,他都謝絕了。聽聞百姓遭受的苦難,作為一個學有擔當之人,張養浩責無旁貸,一接任命,立即登車向陜西進發。在離家之前,他將財產都分給了村里的窮人。
《左傳》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孟子》也說:“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人追尋一個目標,在尚未達成時,會努力朝著目標前進,達成后精神上便松懈了。周文王對于道的態度卻不是如此,明明已經看見了道,卻如沒有看見道時一樣渴求,這是一種“不自滿足,終日乾乾之心”。張養浩此行要以比“視民如傷”更深切的憂患之心賑災,這是一場重要的考驗。
赴陜西的路上,張養浩“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路過華山,特地到西岳廟,作文祈雨,為民吁請,讀到“民饑而死”時,張養浩“涕泗被面,從者觀者皆為沾襟”。以現在的目光來看,此舉似為不經,但在當時,這是很普遍的做法。
據記載,這年四月一日,陜西境內“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百姓大喜。張養浩的喜悅之情,都寫在了一首散曲《【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中:“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風云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余,歡喜的無是處。”
張養浩到達陜西行臺后立即投入工作。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御史臺,在地方設置了兩個行御史臺,分別是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簡稱南臺)和陜西諸道行御史臺(簡稱西臺)。張養浩在救災上很有方法。元朝普遍使用紙鈔,百姓拿紙鈔去買米,紙鈔稍有模糊破損,米商就說這是“昏爛鈔”,不肯收,百姓自然也買不到米。按照規定,昏爛鈔可以到行用庫中更換新鈔,管庫奸吏營私舞弊,“易十與五”,而且“累日不可得”,百姓還是買不到米,生活處于崩潰邊緣。
賑災如救火。張養浩立即檢查行用庫,發現沒有銷毀、鈔面圖紋可以看得清的紙鈔共計1085萬多貫,在這些紙鈔背面蓋上印記,可以臨時流通使用。張養浩又命人刻價值十貫、五貫的券發給窮人去米店買米,券上加蓋印記,米商可憑此到行用庫兌出錢來,“于是吏弊不敢行”,百姓得以買米活命。
在陜西賑災的四個月,張養浩一直住在官署,“未嘗家居”,白天出外巡察救濟災民,晚上則祈禱災情結束、百姓安康,沒有絲毫懈怠,憂累成疾,病逝任上,享年60歲,“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朝廷下詔追封張養浩為濱國公,賜謚號“文忠”,后人尊稱為張文忠公。
總結為官經驗,著成傳世官箴,倡導廉以律身
張養浩為官不僅恪盡職守、心憂百姓,也善于總結自己為官的經驗教訓,著成《為政忠告》一書。《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分成三大部分,皆可獨立成篇。其中《牧民忠告》總結了做地方官的經驗,《風憲忠告》總結了任監察御史的經驗,《廟堂忠告》總結了在中書省為官的經驗。這三個“忠告”分別針對地方官員、監察官員和朝廷高級官員,很有指導性,其言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備受時人與后人的重視。
《為政忠告》體現了張養浩的廉潔思想。他在《牧民忠告》中列有“戒貪”一條,表示“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愛也,寧不為世所誚耶”,“況一身之微,所享能幾?厥心溪壑,適以自賊”,一個人欲壑難填,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并且會連累到許多人,“一或罪及,上孤國恩,中貽親辱,下使鄉鄰朋友蒙詬包羞”,“雖任累千金,不足以償一夕縲紲(代指監獄)之苦”,張養浩將貪欲過深的后果一一揭示,要避免這些苦果,就要平時對自己嚴格。
在《風憲忠告》中,張養浩將“自律”放在卷首,御史作為“執法之臣,將以糾奸繩惡,以肅中外,以正綱紀,自律不嚴,何以服眾?”那么怎樣才算嚴,張養浩給出了自己的標準,“如處子之居室,一行一住,一語一嘿,必語禮法,厥德乃全”。
在《廟堂忠告》中,張養浩將“修身”放在卷首,他從正反兩面論述自律、清廉等品質何以值得推崇,“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處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是則令名隨焉”,反之,“徇私忘公,貪無紀極,不戒覆車,靡思報國,如是則惡名隨焉”。
張養浩不僅為后世留下了堪為官箴書典范的《為政忠告》,還留下了一批散曲作品。他赴任陜西途中,寫下一組懷古作品,既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也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故而常為后人提及。此外,鄉居八年,他也創作了一批描寫鄉村生活的作品,風格清新自然,我們且讀一首《【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三四株溪邊杏桃,一兩處墻里秋千。隱隱的如聞管弦,卻原來是流水濺濺。
人家渾似武陵源,煙靄蒙蒙淡春天。游人馬上裊金鞭,野老田間話豐年。山川都來杖屨邊,早子稱了閑居愿。
總的來看,張養浩的作品內容都很充實,題材廣泛,語言成熟,風格傾向豪放,他的散曲結集為《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簡稱《云莊樂府》)。值得深味的是,戰國時期的賢大夫屈原的形象常常出現在他的散曲中。可見,張養浩即便身在“江湖之遠”,卻還不忘憂國憂民。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張養浩散曲里的這兩句,或可比擬他的道德文章和操守行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