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人們最思念親人的日子和團圓的日子。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如今的中秋,闔家團圓,老人孩子團聚一堂。當然古人的中秋節同樣很有意思,我們泱泱大國的長情和浪漫,在慶祝節日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穿越”去古代,瞧一瞧中秋有多熱鬧吧!
賞月的浪漫
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它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
唐朝是個特別愛好“月亮”的時代,當時,中秋只是表示節氣,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場面十分隆重。
眾人拜月祈愿,讀書人祈愿“早步蟾宮”,科考高中;女孩子愿“貌似嫦娥”;已婚夫婦愿“多生貴子”。人們紛紛將美好心愿,寄托在這輪圓月之上。
人們在中秋的夜晚賞月,也不是獨樂樂,而是眾樂樂,全家聚集在一起,或者跟好友同僚一起,這便有了團圓的意義。如果月圓之夜離鄉在外,游子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便有了“月圓人不圓”的感慨。
到了宋代,中秋賞月的風氣達到高潮。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以回憶的方式記述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那時無論富貴貧窮,人們都在中秋之夜觀賞月色。
吟詩的雅興
皓月當空,中秋節的詩意,在文人墨客的詩詞里,“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意境之唯美,令人遐想聯翩。
只唐朝流傳下來的中秋賞月詩就有111首,到了宋代,《全宋詞》中收有中秋詞210首,其中標有“中秋”字樣的就有178首,其內容大多描寫月色、思鄉、思親,也常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樹、月宮、瓊樓等詞藻。
宋代寫賞月詩最好的是蘇軾,他有中秋詞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調歌頭》最為膾炙人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元代的詩詞中,增加了男女月夜相會的愛情元素,這體現在一些以中秋節為背景的元雜劇如《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張生煮海》《云窗夢》的愛情故事之中。
當然,不只是文人喜歡在中秋之夜賞月賦詩,許多尋常百姓也有此雅興。
酌酒的狂歡
花好月圓的金秋時節,沒什么比就著一壺好酒賞月懷古更具風雅。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街市上人人爭相飲酒,到午時未時之間,各家酒店的酒就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也記載,此夜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全都登上高樓,臨軒玩月,許多大戶人家還擺上豐盛的宴席,在琴瑟鏗鏘之中酌酒高歌,通宵玩樂。
即使那些住在陋巷破屋的貧窮人家,沒錢買酒,也會把家里的東西典當了換些酒來,不肯虛度佳節。這晚街上的商鋪一直開到五更,玩月的游人在市面上絡繹不絕。
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中秋,放下你的手機,和家人用心體味吧!
(《人民日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