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悟:“藝術源于生活,我們要不斷去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了解人們真實的想法和表達,使其和我們的創作掛起鉤來。”
“傳承·創新·互鑒”是北京文化論壇的永久主題。談到戲劇的創新,出席首屆北京文化論壇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認為,創新不一定非得是原創劇目,讓年輕的演員去傳承老戲,使傳統煥發新生,也是一種創新。
濮存昕剛剛參加了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版《茶館》的演出。這部戲不僅以第二代演員的最強陣容征服了走進劇場的觀眾,還首次實現8K錄制、高清實時直播,全網播放量達5000萬。“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濮存昕對人藝下一個十年的期待。
在他看來,京味兒大戲是北京人藝創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文字和語言是文化的基因,胡同語言是北京的聲音特色,京味兒話劇就是對本地文化的發掘和表現。無論是非典時創排的《北街南院》,還是抗疫題材話劇《社區居委會》,其實表現的都是北京的胡同文化。”
如何才能創作出京味兒的文藝精品?濮存昕認為,真實最重要,“藝術源于生活,我們要不斷去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了解人們真實的想法和表達,使其和我們的創作掛起鉤來。”
濮存昕總結,北京人藝之所以能成為北京的文化名片,離不開“三寶”——劇場、劇目和人才隊伍。“首都劇場是1956年落成的,今天觀眾踩在腳下的大理石很多都是當年為建設人民大會堂備料的,這說明當時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去年,歷經十余年規劃、兩年半建設施工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順利落成并投入運營,劇院再添曹禺劇場、人藝小劇場兩座現代化專業話劇場,這讓濮存昕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要讓這幾個劇場都門庭若市,就得有更多的創作。”
傳承,也是他最關注的。“人藝有三四十個保留劇目,我們一代代演員去向老前輩學習,還得再傳下去。怎么能讓年輕演員接得上這口氣?要讀書,也要體驗生活,更要經歷生命的歷練。”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濮存昕認為,在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就是眼光,要放眼看世界,在文化交流中找準自己的定位。他還建議,北京要建立機制,降低演出票價,提高演員酬勞,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讓好戲在北京匯集。“北京有一個特別鮮明的特色,就是民營劇團集中,全國都沒有這樣的規模。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完全出于熱愛在做戲,而不是為了掙錢,我特別關注他們。民營劇團或許不是牡丹園,但我們應該把它們培育成百草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