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家發現媽媽入坑了,月付6000元追微短劇”“一頓飯的工夫,我爸就為看微短劇‘激情充值’200元”……近日,許多網友發帖吐槽父母對各路微短劇上癮,引發不小共鳴。
平心而論,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品,微短劇爆火,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從網友吐槽來看,部分狗血土味的“電子榨菜”橫掃老年市場,與其誘導付費的花式套路分不開。比如,收費標準不一,“文化快餐比正餐貴”,有些微短劇小程序年費超千元;比如,持續付費陷阱多,充值頁面自動勾選“默認解鎖下一集”,很多人被一個個9.9元、39.9元的小訂單無聲“收割”而不自知;再比如,訂單零碎投訴無門,個別小程序主打“一錘子買賣”,割完一波就下架,充值付費難追回……“氪金陷阱”五花八門,吃相難看不說,更讓老年群體屢屢成為脆弱的受害者。
“騙老經濟”何以大行其道?坊間流傳一句話,“互聯網上的老年人,如同三歲小兒抱黃金穿行鬧市,任誰都禁不住想要收割。”雖是黑色幽默,但也點出了一些問題。如今中國“銀發一族”規模龐大,有空閑有積蓄,情感需求也并不比年輕人少。此外,相較于網絡原住民,老年群體又不甚熟悉“付費陷阱”,這讓他們更容易成為算法操縱下的“數字奴隸”。早在微短劇之前,短視頻已經俘獲了不少老年人,各路“假靳東”詐騙錢財的案例歷歷在目。如今異軍突起的微短劇,不過是互聯網產品迭代之后,自然出現的另類“平替”而已。
眼下,微短劇行業風生水起,但野蠻生長的態勢也相當明顯,缺乏透明定價機制、收費標準以及市場監督。針對飽受詬病的誘導消費,不妨參照內容付費規則進行監管和規范。比如,要求付費的微短劇必須提前向用戶說明收費明細,不得默認勾選“自動續費”,更不得誘導充值其他銷售項目,起到為用戶特別是老年用戶權益兜底的作用。從長遠來看,平臺、創作者以及監管等各方參與者,須盡快就微短劇行業規范達成共識,避免因過度短視收割用戶,葬送了這一行業的未來。
老年人不該淪為數字時代的“韭菜”。相關部門出手規范市場,廣大子女以及全社會也應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情感出口,多些陪伴、多些關愛,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健康、豐富的晚年生活,“騙老經濟”就會慢慢失去市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