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讓乘客餓著”,這句質樸的話語幾乎在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感動無數網友。說這話的是門頭溝區大臺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孟二梅。風雨來臨時,在她的帶領下,僅300余人的社區安置轉運近千名因暴雨滯留的列車乘客。這份擔當,23年如一日。扎根京西深山,孟二梅用心用情用力解民憂、暖民心,贏得了群眾交口稱贊,并入選全國“最美公務員”。
再回憶起去年7月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孟二梅仍心有余悸。那時,地處深山的落坡嶺社區斷水斷電斷網,正當她焦心居民安危冷暖時,又接到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轉移乘客。
原來,從內蒙古烏海西站開往北京豐臺站的K396次列車滯留在落坡嶺社區附近的車站,車上近千名乘客即將面臨缺食短水、信號中斷、電力停供等困境。
社區居民九成以上是老年人,幾位社區“兩委”干部里,51歲的孟二梅是最年輕的。“再難也得完成任務!”孟二梅來不及多想,挨家挨戶敲門,迅速將居民們動員起來。
那天的情景,孟二梅忘不了。
——社區能打開的房門都打開了。先安置孩子,研學團54個10歲到12歲的孩子被她妥善安排在一處大房子里,車上其余的200多個孩子住進了居民家中。孟二梅自己就接了10個孩子回家,其中,7個擠在家里,實在睡不下的3個只好睡在她車上,她自己沒地兒去,打著傘在外面溜達了一宿。會議室、活動室、儲物間、理發室,甚至庫房都清出來,住滿了乘客。
——居民家里能吃的,有什么拿什么。一天之內,光熬粥就熬了整整9大桶。沒水,居民就徒步上山打水;沒菜,就現摘黃瓜、茄子,或者拿出咸菜;米飯、包子、餃子、面條、方便面……家里能煮的東西都煮了。兩天,5頓飯,沒讓一位乘客餓肚子。
——越來越多人站出來,爭相伸出援手。黨員孫建國帶著孫子當起保潔員,給乘客打掃衛生、倒垃圾。會開車的,給救援人員當向導;見乘客濕透了,居民又拿出自己的鞋子、衣服給他們……
付出的是真情,收獲的是友誼。2023年8月2日夜里,乘客均安全撤離。社區活動室白板上、皺巴巴的信紙上、孟二梅的手機里,到處都是大家留下的感激話語:“我們是研學團的孩子,謝謝您們的幫助!”“感謝你們把自己最后一碗飯讓給我們,以后內蒙古鄂爾多斯、烏海就是你們的家”……
一仗接著一仗打,孟二梅又接到了新任務——把落坡嶺全體居民轉移到30多公里以外的軍莊鎮安置點。
“108戶、198人,有不少是高齡、失能老人,這些居民,一個都不能少。”每個人,孟二梅都能說出名字。拖著幾乎一夜未睡的身體,她挨家挨戶地勸說轉移,“咱是簡易房,再下雨,真不安全”,“等這兒沒事了,立馬把你們接回來”……孟二梅等社區干部磨破了嘴皮,最終將居民全部安全轉移至安置點。
暴雨退去后,孟二梅在區里和街道的支持下,又帶領社區黨支部一頭扎進了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放心不下安置點的居民,工作再忙,孟二梅每隔一天都要去看看。居民劉老先生發燒鬧脾氣,別人怎么勸都不去醫院,孟二梅好言安撫,沒說幾句話就把老人送上了急救車;王女士患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胰島素,因儲藏不當,藥品損壞,孟二梅就遙控指揮幫助找藥……
10天后,居民重返家園。不少人一看到孟二梅,就緊緊抱住她,“你知道我們有多想你嗎?”一位耄耋老人哭出了聲……孟二梅就是居民最可信賴的“主心骨”。如今,落坡嶺社區正在快速恢復重建,孟二梅帶著所有居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建設新的美好家園。
多年如一日,群眾需要,“二梅”就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二十多年,孟二梅帶領社區黨支部堅持黨領民治,建強社區“兩委”隊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一件件家長里短中厚植為民情懷,在一場場大考中守護好一方百姓。
社區大事小事、誰家婚喪嫁娶,孟二梅和支部黨員干部都像對待自己家的事一樣來辦。社區離門頭溝城區有30公里,老人生病,無論深夜還是凌晨,孟二梅總是帶著支部黨員干部第一時間幫忙送醫,讓老人得到及時救治。面對居民多元訴求,孟二梅帶領社區黨支部,建立“接訴走訪日”制度,搭建“接訴驛站”,主動面對面了解居民的“急難愁盼”,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面對社區治理難題,她做實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機制,與轄區單位開展黨建聯建、工作聯抓,形成社區治理合力。在她的帶領下,社區像一個大家庭,黨員帶頭、鄰里互助,300多位居民擰成了一股繩。
眼下,臨近年關,孟二梅和社區“兩委”干部又跑前跑后張羅社區聯歡會、慰問困難群眾……孟二梅享受這份忙碌,她說:“我一直像對待自己家一樣來經營這個社區,與居民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我人生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只要用心做事、真誠待人,一定會收獲喜悅和歡笑,一定會得到居民的支持、理解、信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