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一件紅火的印花襯衣,走在校園的林蔭路上,四川師范大學數學科學院大二學生張雨婕一邊向環球人物記者介紹校園,一邊聊起了自己的專業,“大一結束后班里的同學就開始分流,我選擇了應用數學。相較于其他數學類專業,應用數學可以把你從特別玄幻的世界里拉下來,接點兒地氣。”
用心傳遞
無聲的凝聚力
在四川師范大學召開的2021年“五四”表彰大會上,張雨婕獲評“魅力團干部”。在她的“魅力團干部”答辯材料中,預備黨員、學生干部、三等獎學金獲得者、三好學生等榮譽可以足足寫滿一頁信紙。張雨婕身上,散發著如火的熱情和活力,說話時語速很快,邏輯清晰,笑聲爽朗。這很符合同學們對張雨婕團委工作的評價——有激情,有溫度,有擔當。

張雨婕(右十)在校級表彰大會上
去年10月,張雨婕組織承辦校級團組織生活觀摩學習(以下簡稱“學觀”)。學觀是團支部召開的示范性組織生活會,通過學生的集體才藝展演等形式展現青年風采。不同于其它學院的班級,張雨婕所在的班級每學期都會進行動態調整,同學之間的凝聚力比較低。如何才能在眾多學院中脫穎而出,展現同學間的凝聚力和創新力呢?張雨婕靈機一動,想起了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期教師節目,是講老師在偏遠地區的特殊學校教聽障學生唱歌。節目前半段,學生和老師用手語“聊天”,畫面一直很安靜。直到最后,所有聽障學生微微發出聲音和老師一邊做手語操,一邊唱歌。張雨婕深受震撼,那聲音雖然細微,動作雖然緩慢,但學生和老師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凝聚力,讓她久久不能忘懷。
那就組織同學們表演手語操吧!張雨婕心想,練習整齊劃一的手語操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同時還可以讓同學們感受和體驗不同的群體生活,向聽障學生傳達一種無聲的關愛。
活動前一周,她和團員商議后決定組織年級所有學生表演手語操。初冬10月晚間,學生們站在教學樓的天臺上,頂著寒風,打著手電筒,一遍遍排練。“感冒的人不少,但沒有一個人選擇中途退賽。”采訪過程中,張雨婕很驕傲地拿出手機,讓記者展示演出視頻。那段視頻里,臺上二十多個學生和臺下的同學同步用左手拇、食指捏成小圓圈,再將右手蓋于左手拳眼上,稍微旋轉。這是代表愛惜糧食,厲行節儉。

張雨婕(左二)召開部門例會
最終,張雨婕所在支部獲評五星級團支部。她感慨道,動態調整的班級中同學們的學業壓力都很大,新到一個班級如果沒有歸屬感,大家只會倍感艱辛和孤獨,而這次集體活動讓同學間熟絡起來了,提升了班級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幸福感。
[page]
用愛守護
青春的理想
“很多人鼓勵我今后從事科研工作。但我感覺自己不適合,還是想做老師。”為什么打算選擇這樣一條路?在張雨婕心中,教師不僅是青年學習上的領路人,還是青年生活中的引路人。
2019年考入四川師范大學的張雨婕是廣安人,在高中時數學成績優異,也是數學培優班的一員。然而,剛進大學,因為學習環境的變化、課程難度的增加,張雨婕有些措手不及。“上了大學以后感覺以前學的都是算術。人生觀都被顛覆了!”所幸在老師的帶領下和自己詳細的學習計劃下,張雨婕的成績穩步提升。
初入陌生環境,張雨婕也常常感到焦慮,為了緩解這種情緒,張雨婕常常給媽媽打電話,偶爾“顯擺”一下自己的成績,偶爾吐槽一下生活中的瑣事。張雨婕的父母都是語文老師,在她眼中,學校里嚴肅的老師是她生活中的“知心人”。家庭給予的安全感穩穩托住了張雨婕的選擇,“因為我知道父母會無條件支持和理解我,哪怕失敗了也沒有關系。”
她坦言,想做老師還有一點私心,就是寒暑假可以和家人一起旅行。她深知美好需要停下腳步去感知,就像一個在時間上處處連續且為正的函數,時間越長,積分越大。
張雨婕(左三)在學院五四表彰大會上
采訪快結束時,張雨婕在學院門口被老師叫住了。在即將開展的學校挑戰杯中,她擔任學院項目負責人,負責組織各年級學生參與創新競賽。張雨婕有條不紊地回復老師的需求,然后轉身笑著告訴記者:“大學和高中不同,不能只有學習,業余時間還要做各種社會實踐,畢竟今后還要就業。”團委工作和學習生活在張雨婕這里從來不是對立的,她在用自己的節奏調和色彩,繪出屬于自己的絢麗大學時光。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