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更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征。從遠古的鐵器時代到當下的高樓廣廈,從手邊的汽車家電到空中的載人航天,如果沒有鋼鐵,我們習以為常的便捷生活將不復存在,某種意義上,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鋼鐵演變史。
鋼鐵工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赝轮袊撹F工業70余年的歷史征程,從建立完整的鋼鐵工業體系,到實現鋼鐵工業現代化,再到邁入世界一流鋼鐵工業強國行列,真正挺起中國民族工業的鋼鐵脊梁,離不開一代代鋼鐵冶金建設者的付出與奮戰,中國五冶集團正是其中的一支勁旅。
“全國焦爐之冠”見證大國鋼鐵崛起之路
自1948年建企始,五冶就伴隨著鋼鐵強國的夢想南征北戰,先后承擔和參與了東北工業恢復、重鋼改擴建、西南廠礦建設、武鋼一米七軋機和65孔焦爐大修等任務,成為中國冶金建設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8年12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通過的第二天,寶鋼在上海長江口畔打下第一根鋼樁,成為當時中國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頭號工程。同年,接冶金部指令,五冶派出近萬名精兵強將踏上東進的列車,奔赴寶鋼建設的“戰場”。憑借著先前良好的焦爐產品業績,五冶獨攬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現代化焦爐——寶鋼一期4座50孔6米炭化室焦爐的建設任務。
焦爐是鋼鐵生產的重要一環,在這里煤將被高溫干餾,生產出焦炭,為高爐煉鐵提供穩定的原材料。焦爐建設中有一道極為重要的工序——在焦爐基礎頂板埋設套管。套管之于焦爐,就如同支氣管對于人體肺部,如果套管埋設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進出焦爐炭化室的氣體不均勻,不但影響生產的焦炭質量,更會導致焦爐使用壽命大打折扣。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全景。
寶鋼一期的4座50孔6米炭化室焦爐共有12360根套管,安裝量大、安裝精度要求嚴格,建設者們需化身為“臨床醫生”精準“操刀”,才能圓滿完成安裝任務。為攻克這一難題,協助指導工程建設的外方專家建議照搬他們成熟的“井字固定法”,五冶建設者卻沒有盲從,而是通過自學、集中學習,在最短時間厘清各項安裝要領,通過深入研究和反復實驗,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套管安裝最優解——“頂針微調法”,即在套管上、下、左、右各安裝一個用于定位的螺絲,當套管的位置產生偏差時就扭動對應螺絲,推動套管回調到預定位置,保證安裝精度。
在“頂針微調法”保駕護航下,五冶建設者開啟了無數個日夜的攻堅苦干,最終4座焦爐共計12360根套管的安裝無一超差,高標準完成了套管埋設任務,確保了焦爐“呼吸自如”。在外方專家拿起經緯儀將信將疑地逐根檢測下,所有套管呈現出優異完美的安裝數據。外方專家震驚之余更對五冶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這一躬不僅僅是對五冶創新能力的欽佩,更是對中國建設者智慧的致敬。
最終,五冶人在寶鋼一期焦爐建設中交出了100%優良率的完美答卷,被寶鋼總廠贊譽為“全國焦爐之冠”。同時,由于焦爐建設質量好,爐體光滑,項目還被譽為“大理石般的工藝品”。
美譽之下,五冶人開啟了立足寶鋼、征戰全國的光輝歲月,北起本鋼、鞍鋼、首鋼、河鋼,南到武鋼、沙鋼、湛鋼,西起攀鋼、重鋼、包鋼、太鋼,東到馬鋼、山鋼、梅鋼,五冶的建設足跡,就是共和國冶金建設的縮影;從焦化到燒結,再到冷軋、環保、熱軋、鋼管等產品,五冶見證了全球第一鋼鐵大國的崛起,并接連斬獲魯班獎、國優獎、冶金工業優質工程等榮譽獎項數十個,擦亮了“冶金建設國家隊”金字招牌。
“皇冠上的明珠” 鑄就鋼鐵強國時代脊梁
20世紀70年代,“什么時候能產出國產的刮胡刀?”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工業人。由于當時國內鋼鐵廠只能生產中厚板、重軌等“黑、大、粗”的初級產品,而刮胡刀片所需要的基礎原材料——薄鋼板完全依靠進口,也被稱作“洋鐵皮”。為此,國家從日本和西德引進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薄鋼板軋制技術放在武鋼,開始了以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為開端的冷軋生產線建設歷程。

山西太鋼高端冷軋取向硅鋼機組。
首鋼京唐曹妃甸鋼鐵基地。
自武鋼起,五冶人相繼赴上海寶鋼、寶鋼湛江,再到山西太鋼、首鋼京唐、首鋼遷鋼、馬鋼,承建了全國超過200條冷軋產品生產線,見證了我國冷軋薄鋼板產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依賴進口到自給自足,再到實現出口的全過程。其中寶鋼五冷軋帶鋼工程(一期)更是獲得了2010—2011年度的中國建筑界最高獎項魯班獎。
寶鋼五冷軋帶鋼工程(一期)的亮點在于能夠生產被稱作鋼鐵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取向硅鋼以及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由于生產工藝窗口窄、工序長、裝備復雜,取向硅鋼生產線不僅施工難度大,機組設備安裝和爐體砌筑精度要求也高,但五冶技術團隊不怕困難,孜孜不怠研究改進關鍵工藝工序。比如對于像“搟面杖”一樣的生產設備——冷軋工作輥,五冶人通過對比試驗的不同材質,對原有的5%鉻冷軋輥進行改良,成功提升了耐磨性、熱沖擊強度和抗壓性能,“搟面杖”升級為“金箍棒”。同時,為滿足軋機快節奏工作需求,五冶人全面應用計算機控制淬火,解決了從生產到檢測環節的多個品控難題,使項目生產的產品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近20年來,五冶人高標準完成了硅鋼等高端冷軋產品生產線建設,助推這個一度被外國長期壟斷的技術從“追趕者”走向“引領者”,五冶建設的寶鋼、首鋼京唐、寶鋼湛江等工程更相繼獲得了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等行業最高榮譽,用一代代熱血青春鑄就了我國從鋼鐵大國邁向鋼鐵強國的通途大道。
“雙碳”智能解鎖現代化“超級鋼鐵廠”
如同硬幣的兩面,鋼鐵行業借助“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東風快速成長,但也成為我國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

中天綠色精品鋼燒結項目。
發展還得繼續,只是不能粗獷。近年來,鋼鐵行業加大環保投入、科技創新,加強數字化迭代升級、新工藝裝備升級,推動鋼廠綠色化、智能化。五冶人也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將技能點都用在功在效率、利在未來的“智能”和“環保”上。
繁忙的廣東湛江港,船只穿梭停泊,貨運往來不斷,眺望大海深處,全國第五大海島——東海島上竟然也是一派工業盛景。這里不僅擁有一條28公里長的“中國第一長灘”,也是國內最先進、最節能環保的“花園鋼廠”“生態工業園”——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的所在。在五冶承建的湛江鋼鐵基地項目中,湛江鋼鐵2030毫米冷軋工程是中國寶武打造的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重要示范性工程,也是湛江鋼鐵基地最核心的產品單元。作為一座“花園里的鋼廠”,生態品質是項目建設不能觸碰的生命高壓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裝備和生產工藝,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實現超前治理是擺在五冶人面前的使命答卷。
“只有環保的理念是遠遠不夠的,施工技術跟不上,再好的綠化環境也掩蓋不了工程的污染,既要在工程建設中增強施工能力,更要注重在嚴峻的考驗中提升核心技術實力。”項目負責人介紹,2030毫米冷軋工程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三廢”排放標準遠高于國標和廣東地方環保標準,工程對區域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比如,為了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項目采用了先進的退火爐燃燒廢氣三級余熱回收技術,排出的燃燒廢氣均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實現“排氣不見氣”,將能源二次利用作為降低運行成本、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節省能耗高達25%。為了從根源上減少廢水排放、降低污染,項目團隊采用了一系列廢水處理的新技術。五冶建設者將打造“零污染綠色鋼廠”和“高質量臨海工程”理念貫穿施工全過程,把湛江鋼鐵基地建設成為南海中的一片“綠洲”。
面對智能化大數據與冶金化工工業深度融合、冶金化工生產智能化變革的新浪潮,五冶所轄智能維檢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服務公司憑借鋼鐵業全流程檢修自主知識產權,“問診”范圍覆蓋冶金及化工產線智能運維、智慧維檢、狀態監測與故障智能診斷、智能高效工裝研發、智能升級改造等全過程,成為不同鋼廠、不同冶金工藝段智能制造研究的“智慧醫助”。立足于行業內18個省市、50余家長期戰略客戶的駐點基地,五冶的維修大數據平臺讓服務和管理擺脫地域、時間、經驗限制,更通過產線智能運維等增值服務,為國內各大冶金及化工企業打造了一個個極具自身特色的“黑燈工廠”,讓老鋼企煥發了新活力。
鋼鐵挺起了共和國大廈的脊梁,也描繪出高質量的夢想藍圖?;赝趾雺邀惖匿撹F工業畫卷,一路荊棘,也一路榮耀,中國鋼鐵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再到“向未來”的跨越,作為冶金建設“國家隊”成員,五冶將繼續把握時代脈搏,與科技智能同行,助力鋼鐵行業以領跑者的姿態,逐夢國際舞臺。
系列報道:
開篇——
初心——
匠心——
丹心——
尾篇——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五冶,用“心”建造》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