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發展,行業在進化,建筑作業不在是現場崩線、和泥、砌磚的“老三樣”。走進位于成都簡陽的中國五冶集團建筑科技產業園,會發現這里藏著一座生產裝配式結構的“百寶箱”,里面有著現代建筑的新模樣。

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筑科技產業園。
雕琢“積木”
什么是裝配式結構?如果打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搭積木”。所以,科技產業園的裝配式混凝土(又名混凝土預制件,英文名precast concrete,業內簡稱PC)生產基地也可以被看成一座大型的“樂高零件生產廠”。
一條PC專業流水生產線、一條PC固定模臺生產線及一條數控化鋼筋生產線,記者一走進這座裝配式生產廠房,就會聽到叮叮當當的生產交響曲緊張熱烈,工人分布在預埋、鋼筋綁扎、組模、噴涂、劃線、模臺清理、脫模等工位,聚精會神地忙著生產疊合樓板。
車間里,隨處可見大型自動化工業裝備,大部分工序在數字化設備的支撐下自動完成,智造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項生產數據和各個工位生產情況。
這樣的環境,讓一線工人“大為改觀”,盡管他們揮汗如雨,但身上都是干干凈凈的。來訪者穿梭在車間,從頭到尾完成走訪后,白襯衫還是一塵不染,這實在不是一座人們想象中“車間”的模樣。
雕琢裝配式結構的龐大“積木”,背后是數字賦能和綠色建造的雙向奔赴。該基地專注于裝配式預制工廠的智能信息化管理,通過數字化工廠的應用,為工廠提供基于云端、數據驅動、靈活可配置的多平臺實時協同系統,通過一物一碼、生產溯源、移動協同、堆場管控、自動報表,用輕量高效的方式幫助工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島,實現工廠無紙化信息化管理。
智能下料、自動振搗、智慧養護、“云端”中控等一系列工廠化、自動化手段,逐漸變“現場建造”為“工廠生產,現場裝配”,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構件生產效率。
相較于傳統建造方式,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具備成品質量優、現場拼裝快、環境污染低等優點。據統計,裝配式預制混凝土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可減少建筑垃圾70%、節約木材60%、節約水泥砂漿55%、減少水資源消耗25%、制造與建造綜合降低碳排放18%,有效地實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目標,充分貫徹了國家雙碳戰略。
“我們堅持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生產模式。”基地負責人孟鶴飛表示,裝配式建筑正在變革建筑形式,或許在未來,房屋建筑也能像生產汽車一樣,實現流水線、全自動的生產。

采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南京國際健康城生命健康創新中心。
拼接“積木”
從工廠到工地,建造方式的變革也在加速。走進成都高新區新怡花園項目,8臺塔機緊鑼密鼓地運送著裝配式構件。其中一臺高達97米、最大載重18噸的塔機正在來回運轉,為預制構件施工吊運材料。在施工現場,還有個智慧工地管理中心,每座塔機的速度、吊重以及當前風速等關鍵信息均被實時準確地投送到大屏幕上,塔機實時圖像也清晰可見。
四川省裝配率最高的示范項目——成都高新區新怡花園。
與其他施工現場相比,74%的裝配率是它最大的亮點。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建筑裝配率達到60%—75%時,就可以被評價為A級裝配式建筑。項目負責人介紹,裝配式建筑是建筑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為建筑領域實現減碳目標提供了重要可行的發展路徑。“地上部分現場混凝土澆筑量減少了45%左右,木工、鋼筋工、混凝土工等用工數量節約了60%左右,同時建設周期也將比傳統建造方式縮短20%以上。”
由于過去的技術限制,裝配式建筑采用的裝配式構件大多都集中在建筑工程主體施工階段的水平構件,如樓板、樓梯,而主體結構中的剪力墻、二次結構和裝飾裝修并沒有被納入到裝配式建筑中來。新怡花園項目,實現了對這三者的納入,包括樓板、剪力墻、樓梯、飄窗、空調板、衛生間沉箱、裝配式裝修等在內,都可用“搭積木”的方式來進行。
四川省在五冶示范項目舉辦裝配式技術交流和現場觀摩。
此外,五冶還響應國家政策和時代發展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傳統鋼結構+新型圍護體系”的組合創新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裝配式輕鋼結構農房體系,將其成功運用到西昌脫貧攻堅裝配式農房建設項目中,還參與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藏式民居(“崩科”建筑)的現代化改造項目,將裝配式輕鋼結構農房體系成功運用到對傳統臧式民居進行現代化改造中,以鋼代木,為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守護神圣的“中華水塔”作出貢獻。
五冶裝配的不僅是一棟棟高樓,更是不斷蓬勃發展、生機盎然的美好未來。
系列報道:
開篇——
初心——
匠心——
丹心——
尾篇——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五冶,用“心”建造》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