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是我國傳統習俗,也稱“祭灶”。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至各家各戶的監察之神,農歷臘月二十四這天,他要上天報告這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是非,作為上界賜福降禍的依據。因此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戶戶就要點上香火、擺下祭品、放起鞭炮來“送灶”,以求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魯迅在小說《祝福》中曾述及送灶的情形:“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后來也在《祭灶》一文中回憶:“那一天晚上,一家老小都來禮拜,顯得很是鄭重,除夕也還要接灶,同樣的要拜一回,但那是夾在拜像辭歲的中間,所以不覺得什么了。”
相傳“一家之主”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農歷八月初三出生。有民謠傳唱:“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各地版本不一,內容大同小異。灶王爺是和人間百姓最親近的神之一,關于他的種種傳說明顯帶著凡俗化的色彩。
1881年9月25日,魯迅生于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周家是一個書香門第,魯迅的祖父周介孚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父親周伯宜則中過秀才。魯迅的生日,按農歷算正好與灶王爺的生日是同一天。魯迅小名叫“阿張”,又因其在家譜上是壽字輩,祖父給他取大名為樟壽。“樟”與“張”諧音,這和他與灶王爺同日出生有關。祖父的用意也很明確,就是祈求“九天司命東廚灶王府君”佑護長孫辟邪除災、平安成長。
1901年2月11日,即農歷庚子年臘月二十三,在南京求學的魯迅放寒假回到紹興,其時距父親病故已5年,而祖父因科場舞弊案仍身陷囹圄。是夜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長兄的魯迅率二弟、三弟一起送灶(祭灶王爺一般只限于男子——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紹興沿襲黃羊祭灶的習俗,據《后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人用黃羊祭灶神,因此而暴富,故后世多效此法。然而魯迅少年時即家道中落,墜入困頓,送灶的供品僅一只雞和一盤膠牙糖,至于香燭之類還須典當衣服來置辦,更不要說拿黃羊來供奉了。于是魯迅心生感慨,寫下一首《庚子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這首即事詩,真實記錄了當時魯迅家里的經濟狀況,在輕松詼諧中抒發了憤懣不平。魯迅對封建迷信是堅決摒棄的,但他并不反對傳統習俗,因為其中包含了下層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因如此,1926年2月5日,又逢民間送灶的日子,魯迅遠離故土,身在北京,雖未備下供品祭祀,卻寫了一篇《送灶日漫筆》。他回想起青少年時代在老家送灶的情景,回想起麥芽熬成、竹葉包著的膠牙糖:“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魯迅認為,鬼神也分善惡,灶神就和瘟神、火神不一樣,是相對老實厚道的,但灶神也常被賄賂甚或捉弄,他享受了祭品就得揀好話說。魯迅寫道:“坐聽著遠遠近近的爆竹聲,知道灶君先生們都在陸續上天,向玉皇大帝講他的東家的壞話去了,但是他大概終于沒有講,否則,中國人一定比現在要更倒楣。”文中還幽默地帶了一筆:人們如此捉弄灶王爺,“但說起來也奇怪,灶君竟至于到了現在,還仿佛沒有省悟似的。”
送灶是民間習以為常的一種祈福活動,而魯迅關于送灶的詩文,則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復雜心境,亦透射出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思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