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女性朋友的節日。每個女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時尚,而女性時尚也折射出時代變遷。古代女子的時尚穿搭是怎樣的?極目新聞記者從西安博物院搜羅了一批女性主題文物,供您鑒賞。
西安博物院曾經在武漢舉辦過《“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古代女性生活展》,這批文物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唐代的陶俑,打動人的不光是她們精致的妝容、華美的服飾、有趣的發髻,更是那種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愉悅感,讓你感受到女性在這個時期是從容的、自信的、自我愉悅的。
唐代真的是中國古代對女性最友好的朝代嗎?
漢代女子“以瘦為美”,生活豐富多彩
從西安博物院所藏的漢代高髻袖手女立俑 、高盤髻玉舞人,可以很明顯看到漢代的女子“以瘦為美”的審美取向,衣著修長,顯曲線,但對人有束縛感。
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漢代女性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風貌豐富多彩,女子享有婚姻自主權、財產繼承權,女性可以活躍于家庭之外,可以出入市、亭等公共場所,可以參加狩獵、郊游等娛樂活動。漢代女子“以瘦為美”,漢代人對女性的形體崇尚以長白、豐麗為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輕盈可作掌上舞,是中國古代以瘦為美的典范。
據介紹,深衣在漢代普遍流行,人們喜歡用寬帶束腰,深衣使形體呈現出一種簡潔素雅的線條感。身著這樣的衣裙,靜立時裙子懸垂貼體,行走時長裙曳地,細腰倩然。深衣注重于表現韻律美、意境美和修養美,著意表現的是拘束與恭敬。穿這樣連通的深衣來舞蹈,只能依靠揮舞長袖以及腰腿的動作,加上身姿的擺動來表演,這是漢代長袖舞流行的主要原因。
唐代女子充滿活力,光發髻就好多種
唐代,女子的流行服飾和妝容風格,發生了很大改變。
從西安博物院所藏的唐代墮馬髻襦裙女立俑、唐代高拋髻襦裙女立俑等可以看出,胡漢融匯,中外交流,開拓創新,是唐代服飾的風貌和特點,而女子形態都很豐腴,體現出生活富足的現實。
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尤其到了盛唐時期,國力更加鼎盛,社會的包容度更高,表現在女性審美上就是出現了楊玉環這樣“肌理細膩骨肉勻”的豐腴之美。女性身材上追求豐滿,裝扮上追求個性時尚,服飾上追求華貴艷麗,精神上追求運動的、充滿活力的矯健之美。
光是發髻,唐代女子就有好多種不同的款式。唐朝前期女性的發式與妝容以模仿胡人為時髦。白居易在《簡簡吟》中寫道“玲瓏云髻生花樣”,唐代女子的發髻樣式繁多,有寶髻、花髻、倭墮髻、鬧掃髻、椎髻和長鬟、雙鬟等各種髻鬟品目,不同的發髻樣式表示不同的身份和審美趣味。唐代女性不僅重視變換發髻的樣式,還常常在發髻上裝飾各種金銀珠寶、翠玉花鈿,最常見的是在發髻上插小梳子,貴婦講究的是用金、銀、犀角、玉、象牙梳子,插入發髻,顯露梳背,別有風韻。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從西安博物院所藏的唐代帶猞猁狩獵女俑,奏樂出行女騎俑(組)可以看出,唐代長安婦女經常參加騎馬出游、打獵、打馬球、拔河等競技娛樂活動。
西安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適應這些動作幅度較大的活動,女子著男裝首先在王室貴族中興盛起來。一種原本來源于西域的男裝,其樣式為瘦身長袍,有翻領、束帶、緊口長袴、高靴,在開元、天寶年間成為貴族婦女和侍女的時裝,特別盛行。
清代女子衣寬袖大,著裝趨于保守
來自武漢的清代傳統服飾及挽袖收藏愛好者陳菲,曾經提供自己的藏品,在武漢博物館舉辦過《袖里乾坤——清代挽袖文化展》。從這個展覽上,大家也看到了清代女性服飾的特點:衣身和袖子都非常寬大,完全遮蓋住女性身體的曲線。袖口處挽起的一段,有精美的刺繡。而刺繡的主題多為多子多福、望子成龍等。對比唐代女子的時尚,清代女子明顯更加保守了。
“看到唐代女子的服飾和妝容,不禁讓人感慨,唐代女性活得太豐富多彩了。唐代是不是中國古代對女性最友好的朝代?”3月7日,極目新聞記者就這個問題請教了鄭州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徐玲。
徐玲說,考古出土的文物,只能反映一部分貴族女子的生活,并不能代表整個歷史時期普通女性的生存狀態。從總體上來說,唐代女性,比宋明理學出現之后的女性,活得更自由一點。唐代貴族女子可以穿男裝,主要是受胡人習俗的影響,而隨著漢化和儒家文化的影響,她們也漸漸融入了儒學對女子的禮儀規范。
徐玲認為,傳統社會中男性長期掌控話語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女性形象,是被男性呈現的女性形象。今天我們再看這些文物,可以從回歸女性的角度去看,了解女性的美、女性的自信、女性的精神追求等。
□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記者 徐 穎 通訊員 李燕 黃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