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0.5個百分點。作為實體經濟的根基,制造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增強,是上半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生動縮影。
觀察中國經濟,不僅要看經濟增長之“量”,更要看轉型之“效”、發展之“質”。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長遠來看,依靠“質的有效提升”,不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勁的推動力、支撐力,“量的合理增長”也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
質的有效提升,體現在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重視“藏糧于技”,夏糧再獲豐收;比拼高附加值,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25.6%;依靠創新發展,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8%、8.7%,高于全部規上工業1.8個百分點、2.7個百分點……上半年的一組組數據,藏著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勢能”,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長點,對沖下行壓力、增強上行動力。

在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拍攝的即將下線的整車。圖片來源:新華社
質的有效提升,體現在現代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助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融合;“人暢其行,物暢其流”的物流體系更加高效,極大降低了實體經濟運行成本,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現代服務業以其高人力資本、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等優勢,不僅自身就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還能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產生“1+1>2”的化學反應。
質的有效提升,體現在向“綠”轉型態勢更加明顯。
今年6月的兩樁產業大事,標注綠色發展的鮮明印記:國產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突破3000萬輛;全球首個超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向深度拓展,展現出對綠色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拉動作用。以光伏產業鏈為例,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工業用超白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5.4%、43.6%、42.8%。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將持續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
立足當下看長遠,中國經濟“形有波動、勢仍向好”,短期波動不會改變長期向好大勢;透過現象看本質,中國經濟“量增質升、穩中有進”,總量增長和質量提升齊頭并進、相互促進。
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中國經濟大船定能無懼風雨、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