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典詩詞,如果你細心的話,會發現寫離別的地方,除了用“長亭”,還喜歡用“南浦”,如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送別的地方陸地止于長亭,如果水邊則別于南浦。中國河流千萬條,為什么總愛說南浦,而不說“東、西、北浦”呢?南浦是不是一個具體地方?
何謂“浦”?《風土記》說:“大水小口別通為浦。”浦指大小河道的分流處。一般來說,在某一地區位于該地南側的水邊,就稱之為“南浦”。
《楚辭》中提到過很多以“浦”為名的地名:《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詩經》中也有“率彼淮浦”。除此之外,還有“漢浦”“洛浦”“合浦”“青楓浦”等。這些“浦”,是指具體的地方。
“南浦”一詞最早出現在屈原《九歌》:“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里的南浦,顯然是指送別的地方了。
而使“南浦”這一意象和送別情懷形成比較固定聯系的,應該是南北朝江淹《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這里的南浦,分明打上了離別的悲傷。站在南浦之邊,看著心上人漸行漸遠,水天茫茫,舟隨水逝,岸凝滯不動。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滿腹惆悵,因而南浦辭行,有著濃厚的感傷情緒。
在文學作品中,最打動人的是悲情的東西,一旦打上離別的悲傷,就更容易流傳開來。從此,“南浦”不再單指南邊的水濱,它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有了情感的蘊含而和灞橋折柳一樣,逐漸成為離別的固定意象。
到了唐代,“南浦”一詞在詩歌中出現得更為普遍。如王維的“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李白的“南浦登樓不見君,君今罷官在何處”,李賀的“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
印象最深的當屬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在一個秋風乍起的早晨,落葉紛紛,他們一同來到了南浦。河水緩緩地流著,閃著清光,這一去何時才能相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心上人已登舟離岸,他卻頻頻回頭,千般情思,萬種愁緒,只能留在無盡的目光中,南浦送別,實在是黯然銷魂。
宋代送別詞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它的意趣承襲唐詩。柳永的“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辛棄疾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姜夔的“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等。
元明清的離別詩詞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經常出現,如清人沈樹榮《送別》:“落葉楓林兩岸秋,曾于南浦動離愁。只今一片江頭月,不照歸舟照去舟。”
“南浦”是滋生愛情的地方,既是游子出發的起點,也是游子還家的終點。從先秦開端,南浦這條河里便一直流著歷代詩人的離愁別情。
駐足水濱,水質的明凈澄澈,水態的柔韌膩滑,水勢的洶涌浩淼,能催發人生的更多感嘆,因而“南浦”除了水畔的離別審美特質外,還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與“歷史”內涵。
蘇軾“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這里的南浦表達了一種故地思舊。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有一種對時亂的感傷。
王安石二度罷相寓居南京鐘山,過著“知世知夢無所求”的淡泊生活。他修筑房屋,開辟蔬圃,落寞時與詩為伴,惆悵時以琴為友。“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詩人泛舟賞花,沉醉在花香中,在回來時竟迷了路。詩人已將自己融于大自然,如同當年的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詩中的南浦,并沒有送別的意象,而是表現了他晚年寓居南京的心態,寄寓著詩人的隱逸情懷。
有時,南浦還可喻指時光荏苒,物華不再。
江西滕王閣之南建有南浦亭,歷來為江邊迎送客人休憩之所。王勃在《滕王閣序》結尾賦詩一首,其中有這樣兩句:“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畫棟”與“珠簾”形容滕王閣的裝潢陳設極其華麗,檐角畫樓直入“南浦云”,氣勢恢宏,沉沉珠簾暮卷西山煙雨,盡夸飾奢華之能事。然而,這一切的豪華,如南浦水無語東流,無法留存。
今天的我們,已無法體會到“送君南浦”這種離情別意,因為網絡、視頻如此發達,從前慢的生活一去不回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