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計劃于2024年4月26日—10月28日舉辦。本次世園會的主題為“公園城市、美好人居”,美麗的公園城市,自然少不了花木植物。
近幾十年來,溫江在花木工藝方面不斷深造,在全國舉辦盆景、園藝的會展活動,影響力也不斷升溫。溫江作為本屆世園會的分會場之一,策劃以“一園一館一軸線”的總體方案,以川派盆景為核心,重點展示溫江千百年來匠心匠藝的精神風采,展示溫江10萬花木人在花木產業發展進程中所做的貢獻。

溫江區壽安百花川派盆景基地
翻閱溫江40多年的花卉產業歷史書卷,每一卷都沁染著花木盛放的暗香。這片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花木匠人,他們用雙手和智慧,不斷砥礪升華,鋪就了溫江區花卉產業的康莊大道。
第一代園藝人“川西花王”陳開欽傳承發揚花木種植技藝,從事盆景藝術60余年,開拓了川派盆景的創新技法和花木技藝的傳承;川派盆景的“花木傳承人”胡世勛,深耕川派盆景的繼承與發揚,在品種創新、產業升級和管理規范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將藝術延伸至花卉產業,帶領溫江區花卉逐步走向精品化、標準化、國際化;天星村黨支部書記謝思凱,在溫江植物編藝技術的傳承日漸困難的時刻,復活舊的編藝手藝,籌劃成立植物編藝合作社,通過編藝的手法將傳統花木轉變成各種形態的植物編藝產品,并規劃打造植物編藝公園,變產品為景觀、變村子為景區,帶動發展鄉村旅游業,將傳統工藝復活的同時生動詮釋了產業創新;以產業振興鄉村為己任的溫江“花農”曾建偉,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借助當代科技手段,讓傳統花木技藝與現代工藝相融合,不斷推陳出新……

溫江區壽安植物編藝公園

花木(農產品)進出口園區
“花木追夢人”啟蒙園藝事業
花木產業萌芽的初期,“花木追夢人”是如何在困難時期埋下夢想種子的?
陳開欽出身盆景世家,他很小的時候家境窘迫,爺爺陳友松在世時以盆景蟠扎手藝勉強糊口。陳開欽從小在長輩的熏陶下,跟著父親陳樹山學習培栽苗木花卉和制作盆景。然而,他才學了三四年,父親就去世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問題都落在了陳開欽的身上。年少的他只得挑起重擔,繼承父輩留下的手藝和事業。
雖然當時陳家手頭不寬裕,但陳開欽想,“富貴貧窮由它去,只要手藝在就行”。他不斷練習盆景蟠扎,立志將父輩的手藝好好傳承下去。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中華大地,溫江區的農戶立足成熟的花木栽培技術優勢,開始包產到戶,廣泛種植苗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開欽成立了壽安清水園藝總場,每年給鄉里交承包費。到了1999年,陳開欽和子女們共同成立了成都陳氏花卉園林有限責任公司,一直經營到現在。
除了大力發展花木栽培技術,陳開欽也對川西花木產業做出了貢獻。他無私地把家族的手藝傳授給了更多的人,讓更多人和他一樣走上了這條路,干起了園藝事業。此后,溫江多位盆景大師悉心向學藝者傳授技藝。得益于大師們的傾囊相授,溫江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技藝精湛的盆景藝術家,溫江郁郁蔥蔥的北林中,更隱藏著大大小小數百個盆景園。如此興盛的川派盆景,也將川派盆景蟠扎的技藝推向高潮。
“花木傳承人”繼承獨特技藝
賞柑籬落綴青圓,百年傳承技藝深。花木產業在這一歷史進程下熠熠生輝,“花木傳承人”也在不斷地發光發熱。
2005年,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溫江區舉行,在一片爭奇斗艷的花海中,溫江的花卉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博覽會中脫穎而出,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之中。溫江花卉取得成功的幕后,是幾代“花木傳承人”共同努力而結出的碩果。
以川派盆景的代表人物胡世勛為例,他出身于溫江壽安鎮三邑村的一個書香世家。20世紀60年代初,胡世勛開始嘗試制作盆景。1976年,當時還在生產隊工作的胡世勛受到鼓勵,開始大批量地制作盆景。不久后,他有了一個想法,何不走出園藝場,售賣自己的盆景作品,不僅能為隊里創造收入,也可以讓川派盆景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川派盆景制作大師胡世勛正在三邑園林精修苗木
然而,川派盆景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花木市場曾處于低迷狀態,胡世勛開始思考為川派盆景謀求更多出路。2015年,他創辦了成都三邑川派盆景藝術博物館。
在博物館的創辦時期,胡世勛對園藝場里的大小事宜親力親為,看見園藝師做造型時,他忍不住要指正錯誤之處;注意到有盆景曬不到陽光,他立刻伸手調整角度;發現盆景遲遲未能成形,他努力查找原因,想辦法……胡世勛說,要做好盆景,除了有扎實的技術外,還要具備高度靈敏的創作意識和善于發現的獨到眼光。
在胡世勛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花木傳承人”對川派盆景矢志不渝的初心和熱愛,對中國的花木發展事業的無私奉獻。
“花木奮力人”創新發揚傳統
植物編藝早已扎根于“花木之鄉”溫江天星村百姓的血脈之中,這里更是走出了多位編藝工匠大師。
然而,隨著老一輩編藝大師步入暮年,編藝技術一度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就在這時,天星村黨支部書記謝思凱找到幾位老編藝大師,提出復活編藝手藝的想法。他計劃籌建植物編藝合作社,在全村推廣編藝技法,通過編藝的手法將傳統花木轉變成各種形態的植物編藝產品,并規劃打造植物編藝公園,變產品為景觀、變村子為景區,帶動發展鄉村旅游業。

花農對編藝產品進行修剪
2014年6月,植物編藝公園規劃啟動了。在謝思凱的帶動下,天星村、天源村和團結橋社區成立了星源橋聯合黨委進行統籌協調,爭取資金的同時通過多次開會動員園區的群眾籌資籌勞,進行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院落整治。
經過謝思凱和多位編藝大師的動員,全村90%以上的花農投身到植物編藝中來,村民們干勁十足一起建造編藝博覽示范園,與合作社和研發公司聯合開發設計,采用紫薇、女貞、桂花、杜鵑、海棠等花木原料塑造了十二生肖、工藝字、亭子、花瓶等110余種藝術造型,并無償將上百件編藝精品集成到示范園中。同時,依托40余個特色川西林盤,建成滿天星、紫陌林等配套民宿項目。
此后,謝思凱又將傳統的植物編藝技術結合花木產業現有的藝術特色,利用“旅游+”的產業模式提高花卉產業的競爭力,將花卉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鏈,為溫江區的經濟和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花木接力人”書寫現代新篇章
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溫江區的花卉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時代呼喚新擔當,“花木接力人”肩負起重任,也加入到助力溫江花木產業的隊伍中。
“花農”曾建偉從事花木事業已有28年,他親身經歷并參與了以溫江區為核心的川西花卉苗木產業經營和發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植入多元應用、優化提升、高效三產元素,形成疊加復合效應。
溫江是川西花卉苗木的核心區,曾建偉在這里建設大型花木集散市場,維護了川西花木幾十年發展的成果和區域品牌提升,促進川西花木產業繼續做大做強,進一步加強川西花木在全國花木市場的競爭力。
不僅如此,曾建偉還想到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積極參與國際園藝交流合作,吸引眾多國際知名園藝專家和設計師的關注,以帶動溫江區的優質花卉產品慢慢走向世界。
步入新時代后的溫江花卉產業,這里奮力生長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體現了溫江區花木技藝傳承、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理念。

“前店后廠”花卉展銷場景
回顧過去,生長在溫江本土的幾代花木工匠,在用他們的方式書寫自己的“花樣人生”,助力西部花木產業發展。
“花木追夢人”崇尚自然、藝術,“花木傳承人”助推順應時代的產業化,溫江的花木產業不斷實現精品化、標準化、國際化,正進入人們的生活視野,同時也在深度融合城市發展。
當人們置身于那一抹綠色中,驀然回首,溫江世代工匠的精神滋養著溫江花木的每一寸土壤,欣欣向榮的花木沁人心脾,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花落溫江,美好之城”,2024年成都世園會的溫江分會場建設立足南城北林空間格局,按“一園一館一軸線”思路規劃,依托光華大道、鳳溪大道、生態大道全線的空間脈絡,串聯南城城市節點、北林花木產業帶,彰顯“以花為媒、扮靚城市、接軌國際”的生活美學和城市韻味。借助世園會,溫江將再一次用花木鏈接世界,邀請全世界的花木愛好者前來參觀交流。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溫江 一座為你留燈的城市》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