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悟微度假營地
初到岷江村,正值谷雨時節,道路兩旁十里桂林鶯啼婉轉,處處可見花紅柳綠的田園春色,一派“四月清和雨乍晴”的意境。田地里、樹林間、花枝頭的濃濃春意,都在提醒著人們,這片魚鳧古國的沃野上正在孕育新的希望。
岷江村有“全國著名的桂花之鄉”的美譽,位于溫江區壽安鎮北部,由原岷江村、勝利村合并設立,距離溫江城區16公里。這里東臨江安河畔,交通便利、水系資源豐富,擁有幅員6.4平方公里的綠野沃土。這里還是川派盆景發源地,地理優勢和生態環境得天獨厚。
當好“領頭雁”,桂花香里說豐年
陶勛花是從簡陽嫁到岷江村的媳婦兒。她在2005年當選村民小組組長,2007年成為村婦女委員會主任,2010年至今任村黨總支書記。多年以來,她將全部身心融入、奉獻給了岷江村這個大集體。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爽朗、大氣,透著一股子干勁,每個人與她交談一番后,都會被其堅韌、謙虛、認真的勁頭所感染。
如今的岷江村,正昂揚地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但曾經,這里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尾巴村”。2010年,整個岷江村的花木種植業遇到銷售瓶頸,所有花卉苗木里,桂花苗木占到65%。為了擺脫困境,陶勛花決定帶領村民改變傳統經營模式,發展陽臺經濟、尾箱經濟。對于以前種植的桂花苗木,一部分通過嫁接培育盆景,一部分打造鄉村旅游造景,做到種植、銷售、展現形式的多樣化,由此實現桂花經濟的轉型。隨著持續努力,產業終于做起來了,村民們收入增加,干勁更足了。
在桂花產業基礎上,今日岷江村還衍生出桂文化,開發了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編藝、桂花茶等7類40余種“天府伴手禮”,并發展起桂花旅游業。

壽安桂花節
集體經濟有了起色,陶勛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說:“在實踐中才慢慢理解、領悟到,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農村來說,改革真的太重要了,只有改革才有前景,才有希望。”
打通了思路,陶勛花抱著“產業引不進來的,就走出去”的想法,繼續帶領村民向前沖。近兩年,岷江村又和窩窩米酒、黃老五花生酥、雅安茶廠等知名品牌有了合作。干勁十足的陶勛花下一步打算從產品設計、包裝入手,把桂文化做到極致,市場哪里有需求,他們就往哪里鉆。
如今,岷江村以桂文化為依托,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已經走出了一條以“文創賦能休閑農業、推動產村融合發展”的道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也會像杏花村的酒一樣,以獨立的品牌形象登上國際舞臺
全村齊心,鄉村煥新顏
2010年,陶勛花在村黨總支書記換屆選舉時,向村民許下了“三個整”的承諾,將村子整干凈、整和諧、整熱鬧。
當時,岷江村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臟亂差、村民素質不高。陶勛花發動村干部帶頭,引領村民一起行動。
為了早日實現“整干凈”,2012年,村里成立農村散居院落協會。陶勛花將全村分為33個院落,培訓了33名院落長,由他們負責宣傳和指導農戶進行垃圾分類,積極調動全村人參與,逐步改變大家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做到垃圾可分類、可回收。現在的岷江村整潔干凈,不復見當年垃圾到處堆的雜亂場景。通過全村人的努力,岷江村獲評2018年度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區”稱號。
為了早日實現“整和諧”,岷江村在2012年7月19日,以“用我們的愛心和熱情傳承愛的不滅火炬”為宗旨,創辦了愛心互助會。目前,互助會已發展會員900多名,募捐愛心專項資金累計30萬元,專款專用于村里重大疾病幫扶、貧困大學生學習、改善本村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無論是宜居,還是宜業,落腳點都是和美,其本質特征在于和諧。通過弘揚“和善有愛”的道德觀,岷江村跨出和諧重要的一步。
為了早日實現“整熱鬧”,岷江村利用自己的文化協會,定期舉辦文藝活動、開辦讀書分享活動,以此來豐富村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通過文化熏陶,村民的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村里的各種矛盾也得到了緩和。
通過“三個整”的措施,岷江村改觀很大。如今,村里通過8個支部覆蓋全村短板和弱項,收集意見,整改促進,做到及時有效。

岷江村展新顏

岷江村居新貌

壽安燈塔營地豐收忙

喜迎黨的二十大,岷江村舉辦“七一”舞蹈大賽
農商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土地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資源,如何盤活農村土地,最大化發揮土地的效益,讓沉睡的價值煥發新的生機,一直都是陶勛花思考的問題。深思熟慮后,陶勛花邁出了創新、大膽的一步,利用土地資源,引進駐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打開思路后,岷江村依托本地生態和資源優勢,發展了一系列特色項目:岷江桂雨、九坊宿墅、岷江書院、植悟微度假營地、留燈書舍、“指尖的愛”生活館等。它們串聯成岷江村的幸福產業動力鏈,不斷扎實推動著農商文旅業態的融合發展。
其中,植悟微度假營地是近兩年來人們休閑、研學常去之地。營地占地30余畝,內設花園景觀,稻田菜園、陽光手工坊、星空房露營院落等豐富的配置。可以開展戶外自然教育活動、農耕體驗活動等研學活動,還有微盆景制作體驗、戶外露營等集學習、勞動、休閑為一體的系列活動。
在用工方面,他們采用百名“農創客”孵化共創共贏“連營”模式,通過平臺評價機制引入服務評級和競爭機制,實現更多更廣泛的農創客帶動效應。村民們進可工作,退可務農,在靈活就業增加額外收入的同時,更提升了幸福指數。
“2022年受疫情影響,植悟微度假營地收入只有100多萬元。但在今年疫情形勢好轉后,預估運營額度將翻幾番。”“岷江新村民”榮譽獲得者、項目負責人晏小強說。
與熱鬧非凡的植悟微度假營地相比,2020年打造的岷江書院則多了一些書香致遠的味道。遠望去,在郁郁蔥蔥的綠林遮掩下,一處處黛瓦白墻在煙雨中若隱若現。沿青石小徑走進去,九曲回廊、花木氤氳、曲水流觴、古樸四合院、翠竹林立,盡顯幽靜典雅。這里的建筑將川西林盤的布局和典型徽派建筑完美糅合在一起,彰顯著成都平原的開放包容之態。
作為一個“康養+文旅”的項目,岷江書院按照古代傳統書院建制打造,由先師堂、山長室、國學講堂、藏書閣等空間組成,以“傳播蜀學、傳承蜀學、弘揚蜀學”為核心。

岷江書院全景圖
當人們來這里享受田園風光時,也能感受到詩意生活的回歸。書院經理劉庚提到產業能在鄉村立足,與村里對人才就業的支持,資源的整合,景觀、水電氣等配套設施,以及和村民和諧關系都息息相關。他們還會擴大和岷江村的合作,植入更多特色項目,營造更多元的場景。
村里其他產業同樣在為鄉村振興賦能。“指尖的愛”生活館是四川省婦聯在成都市打造的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基地、文化展示和體驗勝地,也是溫江區婦聯聯合社會組織“手匯幸福里”在村里建立的集手作產品展銷、手工體驗、勞作生活為一體的示范點位。“指尖的愛”生活館解決了不少留守、居家和待業婦女的就業問題。村民楊嬢嬢是生活館第一批學員,如今練得了一手出神入化的鉤編手藝,顧家掙錢兩不誤。楊嬢嬢與大家鉤出來的產品不僅在當地銷售火爆,還受到海外市場的追捧。陶勛花在今年參加全國兩會時,帶的手工熊貓玩偶——“鳧貓”,就是她們的杰作。
在介紹“鳧貓”時,陶勛花說,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勾勒出新農村發展的美好未來。岷江村的姐妹們不等不靠、自立自強,用雙手在家門口創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打造了農村留守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的樣板。
岷江村的各個項目都融合了本村特色,既能給游客提供更多可消費、可進入、可體驗的產業呈現,又能讓資產變資源、資源變資金,進而推動農民變股民,其直接的成果就是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讓岷江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未來可期,為鄉村畫卷添色增彩
據統計,岷江村2022年村集體資產達1.29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5204.69萬元,休閑產業年產值7520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353.2萬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3萬元,旅游人數10萬人次。
看著這些成績喜人、每年遞增的數據,陶勛花倍感欣慰。作為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對未來岷江村的發展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展望——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溫江區委區政府的統籌規劃下,整活土地資源,引入更多的新業態,著眼未來,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大膽創新突破,通過科技賦能、文化賦能、人才賦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推進新型農村的全面轉型,逐步成為其他地區可借鑒和復制的鄉村振興模范樣板。
“農村到處是寶貝,但這些寶貝需要被挖掘、利用。”眼里透著堅定的陶勛花,望著雨后的岷江村深情地說。就是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勤勞聰明的村民正在讓這里愈發欣欣向榮。

陶勛花(左)走訪村民家,親切交談,做村民的貼心人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溫江 一座為你留燈的城市》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