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江稻蒜輪作示范園
在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副教授馮宣軍正在觀察一份抗病玉米材料的長勢;在溫江農高園現代水稻科技集成創新和應用試驗基地,育種專家朱軍站在田埂上,思索著新種植技術的推廣;在川農牛科創農莊,“新農人”劉可成忙著給從外地來的企業負責人對接優質牧草專家、技術資源。
春耕時節,成都溫江的田野上,已開啟新一年的忙碌。發掘種質資源,選育優良品種,賦能產業發展……從現代都市農業著筆,溫江為奮力打造“天府糧倉”書寫新答卷。
科研攻關,為育一粒良種
4月,旭日初升,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內外,科研人員步履匆匆。
馮宣軍在顯微鏡下觀察轉基因抗病玉米材料的相關性狀。
在這里,還有不少像馮宣軍一樣的科研工作者。這座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四川省與科技部共同建設,自2021年在溫江揭牌以來,已吸納多名國家級人才在此從事農作物基因資源發掘利用工作。

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室
在過去,由于實驗設備缺乏、科研力量分散等因素,種業科研資源難以“攥指成拳”。“實驗室正式掛上‘國字號’的招牌后,無疑為我們創造了更好的科研環境。”馮宣軍說,如今,實驗室內有先進的分子育種設備、超6萬份種質資源的“種子銀行”,由老中青三代組成的研究隊伍,在此能實現育種“卡脖子”技術的聯合攻關。
強有力的技術、資源支撐,讓馮宣軍的科研勁頭更足了。
他和團隊成員利用普通栽培玉米B73、Zheng58與野生種小穎玉米、二倍體多年生大芻草進行雜交及多代回交,獲得了三個穩定的大芻草基因漸滲系。“我們在用這三個群體進行穗腐病抗性鑒定時,驚喜地發現了2個產量——抗性協同位點。通過基因編輯手段,該位點的應用可能改變現代玉米抗病性弱的缺陷,還能提高產量。”馮宣軍興奮地回憶道。

馮宣軍在試驗田里
“目前,我國玉米平均一畝地的產量大概在800—900斤,國外是在1300—1400斤左右。”馮宣軍列出這樣一組數據,“如果靠傳統育種,要大幅提升我國玉米的畝產量、趕上國外種業的先進技術水平,需要很多年。但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快速趕超。”
在不斷努力下,一個個喜訊從這座充滿希望的實驗室傳出。
2021年初,由四川農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學偉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廣譜抗病的分子遺傳基礎研究”,為防控水稻“癌癥”提供了全新路徑。
同年7月,玉米基因ZmLIP2及其應用發明專利獲得授權,為現代玉米提高非生物脅迫耐性,帶來了更多可能。
…………
馮宣軍說,未來,一旦有了明確的政策支持,他們就能把實驗室里的這些基因研究成果,大規模地應用到農業育種當中。
他和同事們相信,這天很快就會到來。屆時,一粒粒良種將“走”出實驗室,在天府大地上茁壯成長。
“今后,我們將繼續瞄準作物優異基因資源發掘、作物與有害生物互作、作物環境響應與生理、作物種質創新與品種設計四大研究方向,把實驗室打造成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培養高地。”實驗室主任陳學偉談道。
夜幕降臨,實驗室內燈火通明。一代代育種人正不斷尋求技術突破,為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貢獻力量,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扎根田野,種出一片希望
如何讓農民把“飯碗”端得更穩?十年前,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副教授、水稻產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軍,開始在功能稻中尋找答案。
優質水稻的短缺,在過去制約著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朱軍敏銳地抓住這一點,和團隊成員進行探索性嘗試。
“沒有優異的種質資源,很難培育出優良的新品種。”朱軍說,通過廣泛搜集,團隊最終篩選出了長型香米、稻海1號這兩個種質資源,并以此為基礎開始嘗試培育。
之后的7年里,朱軍都泡在實驗室和田間,看著水稻拔節又抽穗。為了縮短育種時間,他和同事在四川、海南兩個育種基地,利用兩地不同的時空與氣候差異進行穿梭育種,顯著提高了育種進程。終于,在2021年,他精心培育的品種 “象牙香”走向市場。

朱軍在試驗田里
“‘象牙香’米質達到了國家水稻一級米標準。同時,它有天然的茉莉花香,顏值高、品質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之后的日子里,團隊不斷提升“象牙香”的產量、抗病性等,又成功育出了10余個香米品種。
好的水稻品種有了,又該怎樣在農戶中間快速推廣?
2021年9月,由成都現代都市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與高山村合作建設的環川農大成果轉化區重點項目——“川農牛科創農莊”,在溫江區萬春鎮高山村投入運行。
依托科創農莊建立的契機,當年年底,朱軍和4位同事帶著10余名研究生,一頭扎進高山村,建立了“溫江農高園現代水稻科技集成創新和應用”試驗基地。

農高園現代水稻科技集成創新和應用試驗基地
“高山村,是溫江區傳統稻蒜輪作地區。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這里大蒜(輪作)的季節性生長特征、土壤肥力改變影響等,尋找匹配更適宜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朱軍介紹。
不久后,“象牙香”的種子撒遍了高山村的田間地頭。
聊起“象牙香”,高山村10組村民彭明芳樂得合不攏嘴,“這款高端型水稻品種口感好,品質好,普通水稻品種單價兩三元,它的市場價格能達到10元到12元,而且不愁銷路……去年有村民把米拖到城里小區去賣,隔三岔五就是500斤,9月才收的幾千斤谷子,到國慶節就賣完了。”
改種“象牙香”帶來的經濟收益,高山村的村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專家每年有半年時間住在村里,也讓他們更覺安心。
朱軍用手指了指腳下的土地,信心滿滿地說:“今年,我們還打算在這開展‘水稻大蒜免耕直播’種植技術,如果成功,不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還能降低農戶種植成本。”
稻種“闖”出一片天,紅七星大蒜遠銷省內外,“鮮食玉米”打開新市場……目前,溫江已形成以水稻、大蒜、油菜等品種為主導的優勢種業,生豬等畜牧育種也在穩步向前。

“天府糧倉”溫江萬畝稻蒜產業園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朱軍說,唯以粒粒良種實現糧食豐產優產,讓更多的農民在土地上看到希望,田野才會更有希望。
科技賦能,結出“產業之果”
從朱軍所在的試驗基地步行10分鐘,便抵達了川農牛科創農莊。
農莊內富有設計感的時尚建筑,以及簡約雅致的園藝風格,與數字田園里的歡笑聲,交相輝映。沒人能想到,這里曾是廢棄的養豬場,如今搖身一變后,成了高山村的“科創引擎”。
“整個農莊最核心的部分,都在這個‘科創云超市’里了。”川農牛科創農莊負責人劉可成熱情地當起了向導。
走入“云超市”,信息互聯的智能平臺,可容納百人的環形教室,品類繁多的種子樣本,川單99玉米、川康優大米等特色農產品映入眼簾。“所有川農大和全國各地最新的農業技術成果和信息都匯集于此,有的是實體呈現,有的是相關信息上傳到云平臺,農人、專家、農企共享。通過鄉村振興云課堂、云問診,深藏在實驗室的科技、產業鏈資源與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劉可成難掩自豪。
“此外,我們還會定期舉行資源對接會,科學家們在會上發布最新科研成果,政府、企業自行選擇符合需求的項目,進行洽談合作。”劉可成補充道,“在這里,缺優質種質資源、缺技術設備、缺項目、缺資金,都能得到解決。”
一個小小的科創農莊,讓農戶、農企、地方需求與專家服務得到了更好匹配,也讓更多更好的農業資源在四川乃至全國加速轉化。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村子,高山村便是最好的印證。
2021年秋,該村村集體經濟牽頭領辦了見山農業新型發展有限公司,承接農高院所科研成果轉化,開發優質農產品試種、生產、加工、包裝、倉儲、物流、營銷、農創文旅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目前,我們已孵化出‘稻見’大米、蔬菜,‘黑蒜’等名優產品,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產值上百萬元。”高山村黨委書記顏澤菊欣喜地說。

溫江黑蒜
農產品打響了知名度,新的消費場景開始涌入:從富農開心田園,到“見山·螢火蟲”露營基地,再到新農人直播,親子研學、露營聚會、直播帶貨等產業鏈日益豐富,村子人氣爆棚。
依托川農牛科創農莊,以“鏈”強“芯”的變化還在上演。
多個農業科研資源聚集在溫江開展科研育種。其中,與五糧液集團、荃銀生物等合作的2000余份水稻育種材料、100余個雜交稻新品種篩選和試驗已落地。
建成全國首條農業行業公鏈,以商品化導向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以“川農牛”為品牌建立全產業鏈集成服務體系,旗下“川字號”綠色糧油、安全肉蛋等100余種產品已成功進入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
按照“科技研發在溫江、成果轉化覆西部”的思路,推動溫江市場主體與四川涼山、重慶巴南等地現代農業園區緊密合作,巴南數字農業科技園、涼山安寧河現代農業硅谷等項目成功落地,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速。
……
鄉村發展有了好前景,更多的年輕人才、創客也想加入。
“目前,我們的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訓計劃,已累計培訓6500余人次。”劉可成笑著打趣道,“未來,如果有1萬個像‘劉可成’這樣懂農業、有資源、會推銷的‘農業CEO’,那咱們的鄉村發展就不用愁了。”
攻關一顆“芯”,育好一粒種,做強一條鏈,深化“校院企地”聯動,溫江正以蓬勃之勢,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土地上,繪下種業振興、鄉村振興的宏圖。
目前,溫江正加快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聚焦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籃子”科技樣板,打造起農業領域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人才高地。
春日融融,魚鳧大地,微風拂過綠野,萬物正以茁壯生長之姿回報著陽光和雨露。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溫江 一座為你留燈的城市》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