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年輕的木匠王建斌怎么也不會想到,日后自己會變成王董事長、王總裁。過去的小作坊,也變成了現代化的智能家居企業明珠家具,2021年實現總產值13.78億元,上繳稅收8762萬元。
每天早上,王建斌到辦公室后,便會推開窗戶,看看自己的現代化工廠,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從心底涌出。他抬起頭,視線掠過綠樹和廠房,看向遠方: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又有了新變化。
誕生于2010年的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20.6平方千米,已建成區面積約18平方千米。經過12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以消費電子、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為主的產業園區,其中消費電子產值2021年已達460億元,智能家居產業產值達112億元。
有人說,川派家居產業看成都,成都家居產業看崇州。在成都區域內,有崇州、彭州和新都3個家具聚集地,而真正把家具制造產業引擎做起來的,非崇州莫屬。其中明珠家具作為崇州家具行業本土企業的代表,見證了崇州家具制造業從弱小到興盛的全過程。

明珠家具入駐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
2008年10月,明珠家具入駐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至今已整整14年,這家企業也“從嬰兒長大成人”,成長為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技術企業。
往事像一幕幕電影,在王建斌眼前回放。
從鄉村作坊起步,崇州家具制造業邁向“1.0”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激情似火的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全國各地的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四川崇慶縣崇平鎮的王建斌與弟弟王瑜靠家傳的木匠手藝,在附近鄉村為人做家具,以維持生計。遇到不會做的家具,兩兄弟會跑到同學孫志權家,虛心請教孫志權的木匠父親。后來,看到別人成立企業,兩兄弟一商量,干脆也辦個家具廠。于是,兄弟倆的家具廠誕生了。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駛入快車道,家具的需求量猛增。王家兩兄弟的家具廠生意紅火起來,漸漸開始雇人做木工。

明珠家具。(程志立/攝)
“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來。那時員工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品質量不穩定,工人農忙的時候要回鄉種田,無法保證訂單按時交付。”
那個年代,電視機開始進入普通百姓家,王建斌意識到電視柜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果斷投產電視柜。
但事情進展并不順利。為了做電視柜,王建斌找到了惠州的一個生產廠家,想拜師學藝,但吃了閉門羹。他回憶道:“人家不會配合教你的,連車間都不讓進。”王建斌沒有氣餒,他提出,讓同行的經銷商去找廠長假裝再聊合作,自己則以去廁所的名義跑去車間“學工藝、看設備”。

明珠家具的生產車間(上圖)和產品。
他果然“偷師”成功。然而,“照葫蘆畫瓢”地買齊設備后,他又迎來一個難題:缺少電視柜上所需的熱彎玻璃。1993年,生產熱彎玻璃還是一項高端的技術,四川只有一家企業有能力生產,卻不愿意接家具配件這樣的小單。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夏天,王建斌在黃山家具展銷會上結識了一家沈陽的熱彎玻璃企業,當即就下了2萬元的訂單。然而,錢匯過去半年多,對方卻遲遲沒有發貨。王建斌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我當時心想,會不會是被騙了?我不甘心,那個廠家的玻璃又好又便宜,我太需要了。就算遲遲收不到貨,我也要‘拼一把’!我又從銀行貸了3萬塊錢,坐飛機去了沈陽。”
好在事情沒有他想的那樣糟。抵達沈陽后,他馬上找到那家熱彎玻璃廠,才發現對方早早就發了貨,但由于鐵路運輸的不便,那批貨仍在路上。
3個月后,王建斌終于收到了第一批熱彎玻璃。很快,第一批電視柜上市,迅速引來搶購熱潮。1995年,王建斌兄弟的電視柜銷售收入達200多萬元。此時,王建斌兄弟倆意識到,是時候成立一個品牌了,“掌上明珠”這個名字由此誕生。
后來,僅憑借電視柜這個拳頭產品,明珠家具的營收就實現了翻倍增長,到1999年,營收已達9900萬元。但也是在這一年,王建斌意識到,單一產品無法做到基業長青。于是,王氏兄弟開始研究全屋家具,進軍板式家具市場。除此之外,他們還具有全產業鏈意識,關注到了產品運輸問題。他們將用于電視柜運輸的板式包裝技術發揚光大,引領了家具板式包裝、運輸、現場安裝的時代。當年正是這一包裝技術的出現,才讓許多川派家具走出了四川。板式包裝至今仍被眾多家具企業沿用。
王氏兄弟在家具行業奮力開拓的時候,崇州境內的三江鎮和羊馬鎮也冒出了大大小小的家具廠。眾多家具企業的聚集,孵化了產業聚集效應,不僅有利于相互學習、良性競爭,還便于提高當地配套措施。
從電視柜到板式家具,王建斌的轉型迎來成功。但崇平是個小地方,市場有限,要想繼續發展,必須向人才、信息、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完善的工業集中地集中。
2008年,崇州工業開發區已初具規模。企業到崇州發展,抵御風險的能力會大大增強。王建斌決定把企業從崇平鎮搬到崇州工業開發區。
很快,王建斌敲定了搬遷合同,新廠房破土動工……看到明珠家具的行動,崇州境內的家具企業也紛紛向崇州工業開發區集中。2010年,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正式成立,把家具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大大小小的家具企業看到了政府的決心和市場的前景,紛紛加速“集合”。
連續幾年的發展,全友、明珠等一大批家具企業撐起了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的家居產業。就這樣,崇州家居產業的“1.0”版正式成形。
以頭部企業為引領,產業生態良好,崇州家居產業邁上“2.0”
與全國的家具行業一樣,崇州家具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進入快車道。
全友、明珠等企業迅速做大,成為四川家居行業的領頭羊。不僅如此,四川省內前十名的辦公家具企業也相繼匯聚崇州,成為頭部企業。
崇州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服務,吸引了外地家具企業的目光,而且本地企業已經取得的發展壯大也讓他們看到了政府過硬的服務質量。很多“外來和尚”就這樣吃了“定心丸”。
索菲亞是一家主要從事定制柜、櫥柜、木門、地板、配套五金、家具家品、定制大宗業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2011年,索菲亞成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國內家居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索菲亞于2012年進軍西部,多方考察,最終在崇州收購了一家家具廠,并升級為工業4.0高端智能定制家居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國內定制家具業的其他兩大巨頭尚品宅配和喜臨門也來到了崇州。

索菲亞生產線一角。
為什么本來扎根沿海地區的頭部企業要在崇州設立西南基地?索菲亞家居(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沖坦言,這得益于成都市和崇州市的支持。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智能家居產業部部長楊也介紹,作為成都產業功能區和全省10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之一,崇州經濟開發區優先把家居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推動。

索菲亞4.0智能工廠。
王沖繼續補充道:“還有一個原因是產業生態。崇州去年的家居產業產值112億元,稅收貢獻5億元,比重占成都的52%,占四川省的21%。這些數據,只是純制造產值,如果加上園區外800家企業,泛家居產業有1000多家企業,從業人數約6萬人。制造端形成的產業鏈快速催生出配套企業。不出園區,很多配套就能完成,省去了許多時間和成本。”
目前,崇州是整個西南地區家居產業配套最完善的區域,有涂料、玻璃、壓貼、封邊等配套廠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當年與王建斌一起創業的同學也開始自立門戶,專門為明珠家具做配套產業鏈,發展也蒸蒸日上。
這種以頭部企業引領、配套企業跟進的產業生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崇州的家居產業順利升級為“2.0”版。
大力發展智能產線和智慧家庭產品,崇州家居制造業實現“3.0”
從2008年到2018年,明珠家具斥巨資進行了信息化改造。
“2007年過年,我們擺了500桌壩壩宴,我端起杯子給全體人員敬酒。如果一人敬一口,我就要喝200斤。我當時就想,這樣不行,人力密集型企業很難持續。”王建斌說。
當時,明珠家具有8000名員工,生產端和運營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庫存量大、周轉慢、折損嚴重,而且生產管理、供應鏈和銷售端由傳統作業導致的問題也在日益凸顯。王建斌下定決心引入現代化管理方式。
2008年,王建斌帶隊出國,考察了日本豐田的信息化系統,決心用信息化手段對生產、管理、銷售、財務和供應鏈幾個方面進行改造。

崇州消費電子產業園。
這是明珠的又一次轉型。在全國家具行業中,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家具企業,明珠家具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后來接受采訪時,王建斌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就要善于洞察和把握市場變化,轉型要回歸初心,面對面地服務消費者,適應新的消費形勢。”
2010年,明珠家具的員工從8000人減到了5000人;2015年,又從5000人減到了3000人。轉型之后的第二年(2009年),就實現了零庫存的全訂單響應式生產。此外,明珠家具還改變了過去地方總代理的模式,縮短加價層級,實現了對門店的直接管理。“當時明珠家具一年只有幾個億的營收,拿出幾千萬元進行信息化改造其實是需要決心的。這應該也與王總的背景有關,他對生產是有感情的,每次外出回來一定先到工廠轉一轉。正因如此,才會有信息化改造的戰略選擇,從結果上看,它也享受到了信息化的紅利。”在掌上明珠信息化主管張浩看來,是王建斌對于生產端的重視讓明珠率先在業內開始了信息化改造,這樣的投入看似拖慢了擴張速度,但于長遠而言,其實是少走彎路的。
這次痛下決心的轉型,讓明珠家具從一個傳統生產工廠蛻變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公司。
與明珠家具等本土企業艱難轉型不同,引進企業可以做到“輕裝上陣”。
索菲亞進入成都,就站上了高起點,著手建設工業4.0高端智能定制家居生產基地。他們采用德國進口的柔性生產線以及國內自主研發設計的高端智能家居生產線、立體倉庫、立體板材倉等智能設備,還有公司自主開發的設計軟件與拆單軟件,實現了“前端設計與后端生產”無縫連接。
同時,索菲亞還利用智能立體倉庫,實現成品發貨的自動存儲與精準發貨。
走進索菲亞的生產車間,就能看到幾十米高的立體板材倉。沿著這些板材倉向前行進,會看到板材被自動切割、壓邊、打孔。一直到產品出庫,機器的自動化作業負責了絕大部分工序。
2021年,索菲亞家居高端智能項目一期4.0生產線投產,當年就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的成績。現在,他們的二期涂裝車間已竣工投產,四期柔性車間B車間也已開工建設。王沖說,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5億元以上,上繳稅收超過2億元。
智能生產線建設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王建斌以家具噴漆涂裝為例:“過去粉塵大、污染重,工作一天下來,男的變成了‘白頭翁’,女的變成了‘白毛女’,沒人愿意干;現在自動化噴涂,根本不需要人工操作,質量還很穩定。”
至此,智能化的崇州家居制造業基本實現了“3.0”版。
建圈強鏈、數智賦能,崇州加快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
家居產業是崇州傳統優勢產業。從傳統作坊到智慧家居產品,崇州走在了全國家居產業的前列。但崇州并未因此滿足,決心再加一把勁,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
楊也說,回顧這么多年的發展,也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按照建圈強鏈、數智賦能思路,推動家居產業從生產性制造向服務性制造轉變,爭做成都家居產業的“圈主”和“鏈長”,以不斷鞏固提升“西部家居看崇州”的產業地位,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
截至2021年3月,崇州家居功能區的規模企業已達300余家,相關從業人員10萬余人,本地配套率達95%以上,是西南地區產業配套最完善的區域之一。近幾年,崇州持續建設智能家居配套產業園,鼓勵企業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為此,崇州政府投入了6000萬元專項資金,專門支持園區和產業進行升級。
從2021年開始,成都崇州經濟開發區對家居產業實施了“123戰略”:1是建立“西部智能家居定制之都”;2是加快崇州家居產業鏈上設計端、營銷端的補鏈;3是向智能化、定制化、綠色化的“三化轉型”。
“不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引進企業,都覺得抓到了點子上。”王建斌說。
“123戰略”的具體內容是:實施補鏈行動,完善產業生態。引進和培育公共服務平臺,補齊產業研發設計短板,促進產業向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組建成都現代家具研究院,引導和幫助企業改變傳統設計思維,注入現代家居生活理念,提升崇州家具在市場上的品質競爭力。開發區與國家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都)合作,參與制定“好家具、崇州造”的團體標準,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
實施強鏈行動,促進產業轉型,就是圍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家居產業向“智能化、定制化、綠色化”轉型。崇州經濟開發區籌集了1000萬元家居產業專項資金,啟動了智能家居全產業鏈服務中心建設,搭建了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完善配套措施的同時,又引入三維家、麗維家等數字賦能平臺和文軒寶灣、福人集團等綠色供應鏈平臺,以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提升智造水平,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原材料替代、集采供應、共享噴涂等方式,促進企業綠色轉型。如今,崇州經濟開發區已經將全友、明珠等7家企業創建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
實施延鏈行動,培育新型業態,就是聚焦消費方式的改變和未來智慧家庭系列產品的需求,推動傳統家居產品和銷售迭代升級。為此,崇州經濟開發區探索電商直播、“家居消費節”等新銷售模式,打造集展銷、新品發布、設計師大賽等為一體的特色網紅林盤,瞄準未來家居產業“新賽道”,促進智能家居與消費電子跨界耦合,重點培育發展集家具、家電、物聯網于一體的智能家居產業。
如今,崇州許多家具企業已經迎來“4.0”版本的流水線工廠。消費者通過網絡選購好各類家居產品的款式,輸入具體的尺寸、顏色等個性化需求,就可以“一鍵下單”;家居生產企業通過大數據平臺接受銷售部門傳來的數據,根據產品的不同,各式原材料從偌大的智能倉儲貨架上被自動挑選出來,轉移到與車間連接的傳送帶上,完成“智能選配”;除了少數監控運行數據的技術工人外,智能化的生產流水線上,大小不一的木板按順序完成切割、貼邊、鉆孔、噴漆,按照組裝搭配被收入貨架,實現“全屋定制”。家具的隨心搭配、喜好組合、繁瑣拼裝、完美排列,就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完成。
崇州的西部定制家居之都已揚帆起航。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